见习记者 林佳佳
本报讯 企业如何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政府如何作为?……
昨天下午,在省政协和省科技厅联合举行的座谈会上,科技厅厅长蒋泰维在两个小时里,面对9位政协委员连珠炮式的发言,最后热得连西装都脱了下来。
昨天说得最多的,就是高校和企业的研发结合不够深入。
政协委员:
企业和高校怎么加强联系?
有的企业觉得没必要搞研发,有的企业怕搞了研发后容易被人“复制”,有的高校怕没法得到技术分红,有的高校觉得和企业合作层次不够高……
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邵鸿烈指出,现在国内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校还没有和企业很好地结合。
而企业也是非常需要高校的技术支持的,温州一家建筑企业的老总曾向邵鸿烈诉苦,“产品性能不差,但缺了一两项技术,在欧洲的售价被压到只有竞争对手的1/4”,邵鸿烈说,后来这个老板到北京各个高校找了好久,才彻底解决了那几个技术难题,这下子在欧洲的销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那么企业和高校怎么加强联系,甚至捆绑在一起?企业、高校、政府在这里分别能做些什么?
企业:
最好由我们提出研究课题
“最好是由我们来找课题,然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下来’帮我们做研究”,在蔡继权眼里,高校里的专家总是让人感觉高高在上,换句话说,他们做的课题老是不对企业的胃口。
作为传化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蔡继权对研发贷款贴息50%、研发成功补15%、失败补25%都不是非常感兴趣,“有政府的资金支持当然最好,但是我们是企业,如果有哪项研究能提升我们的企业竞争力、同时提高销售量的,才是我们最感兴趣的。”
还有很大一部分企业,因为担心泄露商业秘密,所以不愿意公开,也不会主动提出遇到的技术难题。所以蔡继权希望由政府多多了解企业的需要,“由我们企业来提出研究课题,最好还包括基础研究课题。”
科技厅:
八成以上的项目由企业申报
浙江省科技厅没有满足“蔡继权”们所有的要求,但厅长蒋泰维曾在几个公开场合非常明确地表态,“已经进入产业化阶段的项目,一定要企业来申报重大科技专项;但是基础研究可以由高校、科研院所承担,但也鼓励企业参与。”
这句话在浙江省科技厅新出台的《2007年度重大科技专项申报的有关说明》里也得到了明确——属于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和产业化阶段、有明确产品导向和产业化前景、预期可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必须由企业牵头或者独自承担,高校和科研院所不能单独申报。
这2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80%的项目由企业申报、80%的研发中心建在企业、80%的研发人员出自企业、80%的科研经费拨给企业。
“科技创新”历来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长,这次科技厅这么做,蒋泰维的解释是,企业了解市场需求,他们知道哪些项目是市场需要的;再则企业也有能力把研发成果产业化,让它产生经济效益,也只有这样的研发才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