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5月,值得期待。天府广场的地下停车场,几百个车位的“出世”,将为附近繁忙的交通和焦头烂额的车主减压。除了停车场,其他三层,还在广场地下酝酿。随着地铁工程的推进,成都市的地下空间开始渐渐“出土”。
即将建成的地铁线路,像城市新生的根系,为城市输送更多营养的同时,也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
枯萎的根须<<<
建成13年天座商场半死不活
建成于1993年9月,北起玉带桥,南至盐市口,全长1243米,建筑面积35665平方米———单是看这一串数据,也能感受到成都天座商场当初的气势,作为政府的一号工程,它当时是名噪一时。不过,这种感觉仅仅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
地上地下两个时代
2007年3月25日,已经到下午3点,在天座商城开服装店的王秀芬才卖了3条牛仔裤,虽然这一天是周末,穿梭在天座商场的人流明显多于平时。她又一次妥协,将一条牛仔裤以30元的价钱卖掉后,明显有些沮丧,但是抬头看看店门的“转让”两个字,她有了安慰的心情。“3个门面,积压了20多万的货,一定要卖掉。”待了6年后,她和她的店,都想摆脱这里压抑的空气。
记者从天座商城最北的入口进入,北街,是冷清的台球室、茶座、混乱的网吧,向前,“旺铺转让”、“跳楼大甩卖”挂在本来就稀疏的商铺门上,直到中街,才开始有了较密集的商家。
一路上,空气污浊得让人压抑,在转角,你能与刺鼻的尿臭味、断肢的流浪汉不期而遇。天座商城有27个出口,可以分别到熊猫城、体育中心、文化宫、天府广场、人民商场、青年路、春熙路、华联商厦。衣服、厢包、鞋、书店和玩具店,夹杂成一堆混乱的热闹。地上是几个繁华商圈,地下的商场则充斥着低档消费品,同一个地点,地上地下俨然两个时代。
辉煌过去尴尬现实
天座商场的商家还在怀念“那个时代”的辉煌,13年前,天座商城开业后,成都地面上也无人赶超风头,定位中高端消费的商城还提出了打造“全国一流地下街”的目标。“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一天能卖上万元,南街一些门面租金都是十几万。”一商家回忆道。
然而现在,这个地下商场却半死不活地尴尬存在着。“反正活不了,也死不了。”商家周老板说,他从9年前就开始摆个偏摊卖二手相机、望远镜,租金621元,每个月有1000多元收入。他坦言:大家都是从荷花池进货,档次低是自然的,“现在来这里买东西的,多是下岗工人、打工的外乡人,消费层次低。”他说。
新生的枝桠<<<
地下新空间比照机场的标准
仅仅距离一条街,刚刚改造的新天府广场,偌大的地下空间正蓄势待发。
3月26日,描述着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地下空间的利用,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工程管理部部长马文义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很难形容那种概念,到时候你们站在那里,感觉就出来了。”
“5月份,天府广场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第2层规划———大型停车场,预想中会率先‘面世’。”马文义透露了这个好消息,“几百个车位,将大大缓解春熙路到天府广场一带的停车困难。”地下空间的规划中,第一层是商业开发,第三层是地铁一号线的站台及轨道,第四层是地铁二号线的站台及轨道。
马文义认为,这个地下空间,不仅是地铁的穿行轨迹,更会将地面平常的生活方式自然转移到地下:银行取钱、干洗衣服、吃个便餐、散步逛街、购买服装或书籍,就是这么方便。“每个地下空间都不会枯燥,得到合理充分利用,我们会保持高档次的物业管理。”马文义部长说,由于在地下,环境将被特别重视。“通风、环境等方面将达到机场的干净舒适标准。”
在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地铁地下商业相关资料”中,初见端倪: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地下商业开发总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地铁商业的分类,按大小分:大站、中站、小站、过渡站;按形态分:小店型、街道型、广场型、复合型。美容美发、咖啡店、中西式快餐、商务处理、票务预订等一应俱全。
病树的思考<<<
地下弄个洞“赶”人下去行不通
对于天座商场的衰败,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进入2000年,成都地面景况俨然大变样,已有超过15家外资商场进入,城市迎来全新面貌,地面冲击太大。
天座商场的女老板王秀芬抱怨得更为具体:商场没有规划,显得杂乱;消费群从起初的中高端定位,滑到如今的低层次消费,带来了环境的恶化;通风不好,大多数人都宁愿舍弃这个“捷径”走地面,商家也在灰心撤离。
那么,新打造的地下空间,怎么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
“不能按照老规矩,不是把地下弄个大空间,然后把人‘赶’进去。”马文义表示,要保证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人流量必须主动下
行。将来的成都地下空间,将以地铁交通为主流,形成为CBD核心区主体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的地下商业城,同时在人流集中的地铁站点通过合理规划,打通各种大型百货中心、地下超市、餐饮娱乐场所等地铁商业。
“将结合出口地面的环境,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马文义说,地铁的换乘点,都拥有较大的空间,地下商城除了疏散地铁人流、形成区域消费中心之外,还承担起了连接地面商圈内,将人流引入其内的重任,进一步聚集了旺盛的人气,实现了地上地下的双赢。“靠近商业圈的地方,我们就有大型购物场所,人流不聚集的地方,就是简单的便民服务设施。”马文义部长说,在火车南、北站,一出检票口就可以直接进入地铁通道。
远处的风景<<<
环境重人文不坐地铁也想去
在北美,西欧及日本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大型地下公共建筑,包括公共图书馆和会议中心、展览中心以及体育馆、音乐厅等,防灾措施以及运营管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人性化带来舒适感
“除了商业的入驻,人文景观也很重要,人性化带来舒适感。”省社科院学术顾问、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林凌认为,国外的地下空间打造更多元化,“莫斯科地铁站陈列的雕塑俨然一个艺术展,即使不坐地铁,也想下去观赏。”此外,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很重视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借鉴。
尽管专家们也认为,做地下工程难度大,环控要求高,维护费用高,暂时无法达到国外的水平,但马文义仍乐观地表示:成都的地下空间开发,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城市规划在此趋势下迅速发展,国内外地下空间开发中的经验和不足,都可以成为很好的借鉴。”“休闲”市民能否适应不过,以地铁为契机,带来地下空间的开拓,成都与其他地铁城市的差异,也是明显的。
首先是自然气候,成都的气候不愠不火,酷热超不过3个月,而在广州高温期可达9月,地下的凉爽无疑会吸引大量人流。广州还有另一个特点:没有自行车,摩托车也被禁止,除了汽车,地铁就是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成都虽然私家车增多,但是自行车与电动车依然是大比例的群体。
另一方面,地铁的作用是为城市提速,这和香港、上海、深圳等地节奏快的城市特点相贴合。张玉川认为,虽然地铁的优势明显,但成都的“休闲”市民能不能适应快节奏,习不习惯选择地铁作为交通工具,现在还不得而知。
背景
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始于防备空袭而建造的人民防空工程,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之后从小到大,迅速发展。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防工作会议提出了“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
“从纯粹的防灾到有意识地将地下空间纳入城市规划,在1996年特别突出。”四川铁科建设监理公司总经理张玉川说,“放弃向‘上’走,开始向‘下’走,是现代城市规划必然趋势。”
省社科院学术顾问林凌认为:全国共18亿亩耕地,全国人均1.4亩,四川人均0.6亩,成都人均估计仅0.2—0.3亩,土地对于城市扩展是尖锐矛盾。“在国家下定决心把好土地大门的时候,城市的空间向下拓展,无疑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根据预测分析,今后30—50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鼎盛时期,在大城市中心区的基本建设模式是“地铁+轻轨”。“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城市地铁建设与城市建设整合、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重要历史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