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运十孤零零地停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内,它已经有20多年没升空了
“直到飞机上天了,我们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呢!研究工作都是在食堂里进行的。”中国航空工业上海飞机研究所专家雷世豪回忆说。
为获取客机最准确的噪声数据,雷世豪当年还当了一回“拼命三郎”,而在运十庞大的研制团队当中,夫妻长期分居、多次推迟婚期的情形也比比皆是。
回忆当年的那段经历,虽然艰苦,但对参与者来说,是一个自豪的梦。
一纸调令飞机专家到上海
1971年9月的一天上午,程不时正在沈阳飞机制造厂“歼教6”工段里忙活。电话铃声响起,是办公室叫他。
“国家决定在上海研制一种民用飞机,决定把你调到那里去。”办公室一名女干部告诉程不时。这位女干部所说的民用飞机,正是中国将要诞生的大型飞机——运十。
1970年8月,国家下达文件,确立中国大型飞机研制计划。按照当时国家重大工程的编号办法,这项工程照例以文件下达时间命名,也就是“708工程”。当时,共有来自中央各部委、军队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262个单位一同参与了运十的研制工作。
收到通知的当天,程不时赶紧收拾行装。他的书籍很多,装了几大木箱。工厂派了一辆卡车将他和这些木箱送到火车站。
屡拖婚期新人年龄过40
“708工程”开展之初,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从全国“借调”到上海来支援工程的技术人员,在生活和工作上存在着极大的不便。
程不时和妻子贺亚兮都是飞机设计师,他们和一双儿女住在一间面积约11平方米的宿舍楼里。
由于隔壁就是水房,一边的墙上水渍斑斑,程不时5岁的女儿得了关节炎。每天晚上,程不时经常伏在木箱上编写计算机程序。
“睡觉时,爬上床就别指望下来了。白天,再把行军床收起来,变成一个临时办公场所。”程不时回忆。
机翼设计员徐炳谦的爱人是上海人,由于工作的原因,二人的婚期一拖再拖,等到结婚时,两人都已超过40岁,夫妻俩年龄之和超过了当年访华的非洲高龄皇帝“赛拉西”,后来,人们见到徐炳谦就喊“赛拉西”,“赛拉西”便成了徐炳谦绰号。
腰系“救命绳”冒死获取噪声数据
大型客机发动后,“噪音锥”会发出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在运十的研制过程中,飞机设计人员首次介入“噪声问题”的技术领域。为获取客机最准确的噪声数据,高空组设计人员雷世豪平生头一回客串了一把“拼命三郎”。
雷世豪戴上防护面罩,腰间系上一根粗绳,手持带拾音器的长杆。在他从机头向机翼慢慢靠近时,他感受到翼吊发动机制造的强大气流,待他回头看时,同事们正紧张地拽着长绳的另一端——一旦被强大的噪声轰倒在地,他好被大家拖回去。
“说实话,心里很慌,惟一的冲动是抛下一切回头就跑,快快离开!”尽管时隔20多年,雷世豪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雷世豪最终凭借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本能冲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四处借地 飞机上天还没办公室
运十飞机研制初期没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工作在飞机修理厂的食堂里进行。“开饭前收拾好图纸资料,吃完饭再重新打开。许多大型技术讨论会也在食堂进行。有的设计组甚至在装运战斗机的空包装箱内工作。”雷世豪回忆说。
运十设计团队后期终于拥有了一块办公场地——上海龙华机场候机楼。不过,这个被弃用的候机楼也是千方百计借来的。
大厅用木质层板简单隔开,成为各设计室,楼上一个小间则挤放多张计算桌,许多人在走廊上作研究和设计,直到运十在全国各地飞行,运十的设计队伍仍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办公场所。
安装发动机引发“苏美之争”
“708工程”启动时,世界喷气航空技术已经开展了约15年。运十究竟是什么样子,争论声不断。
譬如对发动机位置的安装,当时航空界已出现了三种方式。前苏联的“图-104”采用的是翼根式,英国的“三叉戟”飞机采用的是尾吊式,美国“波音707”采用的是翼吊式。那么,在运十飞机上,发动机应安装在什么位置?
由于运十设计人员大部分是在前苏联技术体系下成长起来的,在冷战意识形态背景下,一般认为,运十飞机应当采取前苏联模式翼根式。
但是,运十设计师最终没有这么做。
程不时回忆,“对苏式的翼根布局,我们从技术上分析后,认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布局。而对尾吊式和翼吊式,我们对两种都制作了一比一全尺寸样机来比较优劣,对两种都作了风洞试验作对比,从中选择适合运十任务的翼吊布局。”
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当时的反对者认为这是“美式”。
但是,20世纪末全球航空发展实践证明,运十发动机布局成为了喷气运输机的主流布局。欧洲和前苏联的飞机后来都采用了这种布局。而进入21世纪,最新出台的大型喷气运输机依然延续翼吊布局。
百吨冲刺首次打造“欧美标准”
运十是中国飞机设计首次从十吨级向百吨级冲刺。在科学技术上,凡数量差上十倍就称为达到一个量级,事物就会有质的变化。大飞机并不是小飞机简单地放大,尺寸放大以后,出现称为“尺度效应”的现象,需要重新找到解决的途径。
“例如长达40多米的翼展,运十就不可能再按小飞机一样将机翼设计成为‘刚性’机翼,而必须考虑‘气动弹性’效应,按‘柔性机翼’的原则来设计。”程不时说。
据介绍,这种新领域的设计,设计中需要直接参考大量的国外技术资料。运十设计人员把能获得的前苏联翼型、欧洲翼型和美国翼型都制造了风洞试验模型,放到风洞中去试验,最后根据试验数据为运十选择最合适的翼型。运十是我国第一次按欧美“适航标准”作为设计规范来设计的飞机。
十年一剑“大飞机”一飞冲天
从1970年8月到1980年9月,参与“708工程”的近千名工作人员付出了十年辛劳,运十飞机终于完成了一切试验及地面准备。
1980年9月2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上海北郊的大场机场,王金大等飞行员驾驶运十飞上天空,在完成各种飞行动作之后,运十在机场轻盈地着陆了。运十试飞成功,意味着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能制造100吨级大型飞机的国家。
机长王金大曾私下对程不时说:“驾驶运十,就像大个子打篮球,飞行起来真是生龙活虎!”
运十成功试飞后,还对国内一些城市作了适应性航线试飞,曾先后转场于北京、合肥、乌鲁木齐,并按国务院命令执行特别运输任务,七次飞抵西藏拉萨,运送物资4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