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吉林省省长韩长赋在近日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吉林人要有“闯关东”的精神。
闯关东,关键在一个“闯”字。
闯,《说文解字》释为会意字,从马从门,意为“马出门貌”。马要自由奔驰,必须冲破门的界限,摆脱门的束缚。
当“闯关东”精神再一次被提出,我们力求探讨“闯关东”精神与财富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日起,本报推出“闯关东的财富经”系列报道,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让您了解一个个“闯关东”背后的财富人生。财富经历从皮包公司到集团董事长当年只有15岁的王力量从福建来到东北,绝对可以称得上是“闯”。时光荏苒,二十年转瞬而过。王力量已经成长为一个家族式企业的董事长。
27日下午,在长春市外埠工商总会福建分会常务副会长王力量的办公室内,伴着浓浓的功夫茶香,王力量讲述了他将一个“皮包公司”打造成家族式企业集团的奋斗历程。15岁开始“闯关东”
1987年,年仅15岁的王力量在哥哥的帮助下,来到东北闯荡,开始了自己不平凡的创业经历。
“我在老家卖过几年水果,除此以外没有任何经验。”王力量介绍说,刚来东北的时候他到过黑龙江的很多地方,但都没能站稳脚跟,后来的一个机会让他来到了松原市,这才实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伟大转折。
到松原市以后,他看好了建筑装潢市场,于是就在朋友的帮助下推销刚刚开始流行的马赛克瓷砖。“那时候就是一个皮包公司,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就是自己一个人搞推销。”他说,这段经历可以用一个“闯”字来形容:一听到哪里有新的工程,他马上带着瓷砖样品去找人家上门谈。
“这种见缝插针式的销售模式我干了差不多10年。”他回忆说,就这样,他慢慢地做成了几个大瓷砖厂家在长春的总代理,生意也逐渐由松原转移到长春。“一个带一个”
用王力量的话来说,自己最大的一笔财富就是庞大的家族和朋友,这也是他的企业不断壮大的原因。他说,福建人特别容易“抱团”,家族观念、地域观念也比较强烈。当一个人在东北站稳脚后,很快就会带领其他人也来东北闯荡。就这样“一个带一个”,王力量的“盘子”也越做越大。
“我的叔伯兄弟就有24个,家族特别大。”王力量说,企业的发展也缘于家族的支持,现在他们家族的生意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各个企业之间相互扶持,共同发展。不想投资股市
一路走过,20年的时间,现在的王力量已经成为多家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同时,事业上的成功也为他赢得了诸多“光环”。
目前,他是长春市外埠工商总会福建分会的常务副会长、长春泉州商会的名誉会长、长春市工商联直属商会的副会长,他还是政协长春市委员会的委员。
虽然这些“光环”在外人看来已经足够“耀眼”,但是当记者希望他介绍一下自己的成功经验时,他却十分谦虚地说:“哪有什么经验,都在和人家学。”“做生意也要保持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他说,干事业要踏踏实实,虽然去年的股市那么好,但是他绝对不会投资股市,因为那完全不符合他处世的风格。创富经做生意要多交朋友想和王力量痛痛快快地聊上十分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虽然王力量只有一部手机,但是电话铃声却几乎没有间断过。27日下午,记者和他聊天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可他却接听了10多个电话。从谈话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电话只有一小部分是谈业务,更多的则是朋友间的互相问候或者寻求帮助。
“做生意最主要的就是朋友要多,交际要广。”王力量说,他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靠家里人的支持,很大程度上,也是靠朋友们的帮助。“有一次我说去给一个70多岁的朋友过生日,别人都说我在吹牛。”大家都不相信,只有30多岁的王力量会有一个70多岁的朋友。
“其实这也没什么值得奇怪的。我来东北已经20年了,这个朋友只不过才交往了10多年而已。”王力量说,这个朋友虽然已经退休,但当初曾给他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都有给朋友过生日的习惯。“交朋友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能人走茶就凉。”就是这种“人情味”,让他交到了不少真心朋友。
“其实这点我与吉林的商人很像。”王力量认为,吉林商人也很讲义气,对朋友也仗义,但吉林商人更愿意“单打独斗”,不愿意抱团。比如,很多吉林人在外地做生意,每一个都发展的不错,但却很少听说吉林人“结帮”,无法形成发展规模。
他认为,“不抱团”是制约吉林商人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专家点评东北人缺少“闯关东”精神当一个个鲜活的“闯关东”故事展现在吉林人面前,我们不仅会问,吉林人是否也具备“闯关东”的素质?相比之下,吉林人还缺少哪些元素?昨日,吉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处处长刘庶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闯关东”需要市场经济思维
记者(以下简称“记”):东北人或者吉林人是否也具有“闯关东”的精神?
刘庶明(以下简称“刘”):其实,一个地域的人有一个地域的特点。在东北人的血液中,有许多元素,这些元素有好的也有坏的。
比如,由于东北土地肥沃,因此东北人长期以来形成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另外,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东北人的骨子里又有一种官本位的思想。
而“闯关东”所需要的恰恰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思维,是一种创业文化。从这一点上说,东北传统文化中的小农意识、计划经济思维和官本位思维与市场经济思维和创业文化是相冲突、甚至相背离的。民营企业要“二次创业”
记:我们可以看到,吉林省已经提出了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您认为,吉林省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真正的“腾飞”,应该如何发展?
刘:东北人血液里缺少“闯关东”的精神,很多人虽然在当地创办了企业,但却不敢继续“闯”下去。而且,可以看出,东北缺少大型的民营企业,就是因为东北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一个发展瓶颈。
我认为,民营企业要发展,必须学会“二次创业”。所谓的“二次创业”,就是民营企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守业”,更要学会发展,学会壮大。对资本的认识要重新定位
记:吉林民企应该如何进行“二次创业”呢?
刘:其实这里所说的“二次创业”,民企领袖要发挥作用,这就与我们提到的“闯关东”精神相契合。
我认为,体制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国企,民营企业同样存在体制问题。而民企的“二次创业”实际上就是要求民企老总发扬“闯关东”的精神,突破对“钱”原有的认知,对资本认识进行重新的定位。(本组稿件记者齐永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