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商报 汽车导报》
去年10月,北京现代累计产销全面突破65万辆,仅用短短的四年时间,就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这种势头仍在持续,董事长徐和谊和他的员工们却并不满足,而是瞄准了“做大、做优、做强,打造中国百姓最值得信赖的和谐汽车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道理很简单,任何一项事业的健康成长,包括和谐企业的构建,都离不开求真务实的细节支撑。就像一部小说,没有一个个生动细节支撑着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再长的篇幅也不过是一堆辞藻的堆砌。然而,现实生活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假大空和一捅就破的“政绩”混迹于中国崛起的捷报声中。我之所以为徐和谊的“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大声喝彩,就在于“打造和谐汽车企业”掺不得一滴水分,容不得半张“牛皮”。换句话说就是,在“打”与“造”的行为过程中,主客之间总是一唱一和,每一下都要发出清脆的响声。这个锤锤落地、声声见响的过程本身,就是细节的价值所在。
用哲学的眼光审视“和谐”也是如此,同一审美客体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面前,必定会得出不同的见解,原因仍在于细节的认知与把握因人而异,譬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和谐是宇宙万事万物间的一种“天衣无缝的精致融合”。柏拉图学派则认为,协调即和谐,因为美的声音之所以和谐悦耳,皆因为它们是由一个个不同的音节协调组合而成。孔子虽然认为和谐的本质是由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竞击所致,主张“和而不同”(意指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是和谐的本源,其间关注的却是“个性的互存并容”。
我以为,徐和谊一定是看到了细节的价值,他的雄心壮志后面,因而才会有“密切关注与汽车产业相关的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增强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能力”等更多细节的步步跟进。其实,北京现代在此前短短四年中能够成为中国汽车领域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的主要原因,仍与其重视企业文化之魂——“打造中国百姓最值得信赖的和谐汽车企业”密不可分。因为没有“秉承品质经营的宗旨,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用最执着的耐心,用最周到的服务,打造汽车精品,让顾客享受超值”等企业文化领军,不可能在消费者心中佳评如潮,树立起良好的口碑。
当然,“打造和谐企业”的良好愿望虽然出自企业本身,检验其是否达标的尺度却不在企业手里,也不取决于上级主管部门的首肯。最具效力的裁定权只能在消费群体中寻找。因此,能否为企业发出“和谐证书”的关键,就在于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所享受的全程服务,是否真的“物超所值”。
从企业与消费者的对应关系上看,“百姓最值得信赖”既是衡量企业优劣的一杆秤,又是一道很高的门槛,没有扎实的内功和积年的磨砺,“纵身跨越”的念头只能是无望的祈盼。显然,北京现代把自己未来的奋斗目标定格为“打造和谐企业”上,不仅是自己给自己出了一道难题,而且不亚于一次新的长征。然而,从“蛋糕理论”的角度看,这又不失为是一种大智若愚之举,因为当市场的原有“蛋糕”(指市场份额)被分光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深度竞争,企业与企业之间所比拼的恰恰就是各自的实力。因此,北京现代从“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做起,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找到一种类似于奔驰或劳斯莱斯在消费者心目中的那种“凝固之美”,于和谐购销的互动之中立于长久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