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青
读过陈海新故事的人,都会感动,因为她太不容易。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更难的是,像陈海新那样,忍受着病痛一辈子做好事,这需要很强的毅力,更要有博大的爱心。
但海新的感人恰恰又在于她的平凡,她是一位善体人意之极的社区医生,一个会发嗲的孝顺女儿,一个关心弟弟的姐姐,一个寝室里讲情谊的室友……在她身上,有许多我们凡人的身影: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日常的生活,说着朴实的话语,她确实离我们很近。
现在,海新走了,人们称她为“轮椅上的天使”,这是因为她有一颗纯朴的天使般的爱心,但,她是人间的天使,并不是天上的神。
有的媒体写她天天撑着桌子开方子,桌子都凹下去了,她的同事说不是这样的,桌子上有玻璃板;有的文章想过于拔高她,家里人说这不是事实。她一生多疾,备尝人间艰辛,有过苦闷,袒露过做人的犹豫;有人猜测她为什么不入党?说加入组织就要经常参加活动,她这身体很难做到,但她妈妈说海新觉得做个好人就可以了。在她眼睛发花、右手颤抖后,她就让妈妈向院长请假:“再做下去就是对病人不负责了。”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符合人性,我们不要把一个人丰富的人性简化为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陈海新生前一直把自己比作平地木,“平地木生长于林下、谷地,它矮小,开淡淡的花,结小小的果,一点不起眼,但生命力顽强,在中药中用途很广”。但海新这棵“平地木”也有她的土壤——她的勤劳忠厚的父母、一路搀扶她的同学、三次手术为她治病的那些和蔼可亲的医生、她单位的领导和团队、医院中耸立着的南丁·格尔的塑像、希波克里特的为医誓言,还有张海迪的故事、贝多芬的音乐……这一切都是“平地木”得以顽强生长的条件,我们不要把陈海新当作孤独的个体,如果只有一个陈海新,我们仍然会感到悲哀,如果看到陈海新成长的土壤,看到中国大多数老百姓的可敬、可爱,看到民间闪烁着人性的光耀,我们对社会就有信心。鲁迅先生说过,说中国人丧失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之于全部,那简直是诬蔑。
“布荆人,名自香”,我们应好好呵护陈海新的形象,是平地木,不必说成参天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