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追踪
有学者对本版报道中所提到的悬疑作解
本报肇庆讯 李维宁、孔祥坚摄影报道:本版前天刊登的《古引水渠蜿蜒串起水碓房》一文,引起当地关注。对肇庆历史文化深有研究的肇庆学院教授陈大同认为,一直以来,很多历史典籍对岭南经济文化的记录比较忽略,水车碓房遗迹在肇庆的发现,启发了人们对岭南的经济文化要重新认识并加以重视,“事实上,岭南有很多先进的技术足以与中原相比”。
昨日上午,记者在肇庆市端州图书馆采访了陈大同教授。陈教授找出一本明代的《三才图会》一书,该书有专门章节介绍水车带动水碓、石磨进行生产的情况,图文并茂,非常详细。根据书中《水转连磨》这个章节描绘,水车传出的动力,通过木制的斜齿轮带动正齿轮,达到驱动石磨的作用。因此,陈教授推断,端溪附近发现的石磨也是用来生产香粉的。
至于没有人见过石磨生产,陈教授分析,这个水碓房群落存在年代久远,很可能曾经有另外一些族群使用过这些古引水渠和碓房,他们在生产香粉的工序上有使用石磨进行粗加工,然后再用水碓进行舂捣成粉,而后来迁进山里的村民在生产时则没有保留这一工序。
陈教授又翻出一本清朝道光年间的《肇庆府志》,上面记录了砚坑村所在的栏柯山曾有瑶族人居住,而现在这一带已找不到他们的踪迹。“这些古引水渠、水碓房很可能跟他们有关,他们走后相当一段时间,现在村民的祖先才迁进山区,所以技术上没有连贯”。
陈教授认为,历史上曾经有如此大型的古引水渠、水碓房群落存在,在历史典籍中竟然没有记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史书对岭南的经济文化的忽略,他认为广东各地还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未被发现,有关方面应该加以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