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如何
破解传承困局
实习生 谢贤伟 本报记者 王增军
早报讯“学校里教得很红火,孩子们学得也很认真。但是,那些离开学校的孩子,都已丢了‘剪刀’。”几天前,临海“张家剪纸”最后传人张秀娟无不担忧地说,等她们这批人老了,谁来拿这把“剪刀”?剪纸传统究竟由谁来传承?
目前,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又掀起新一轮高潮。
困局 传统文化面临继承难题
宁波市北仑区梅中村的武术传统,从明朝抗击倭寇那会儿,就开始生根发芽了。但是,随着村中的青壮年陆续外出打工,武术传统遭遇断层尴尬。
村支部委员沈剑波说,村里三四十岁的人,绝大多数都外出赚钱去了。现在习武的村民,基本上就是老人和孩子。
“这些孩子也会升学,以后也会到外面工作。”专职教练傅信阳说,“他们离开村子,就很难感受到村里的这种气氛。谁也不能保证,一些好苗子能够坚持习武。”
傅信阳告诉我们,梅中村的传统套路,如今也不适合现代武术比赛,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和改变。
金华市金东区低田村的“道情”传统,目前也面临传承困境。
村民朱流荣今年已经44岁了,但他却是低田村最年轻的“道情”高手。
“现在的年轻人,没有我们那时候的热情了。”朱流荣很无奈,“虽然村里人还很喜欢听,但学的人却很少了。”
无奈之下,朱流荣只能带了几个浙师大的学生,做徒弟。
梅中村和低田村等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尴尬,是我省不少村子文化现状的一个缩影。
破局一 赋予传统文化“时代芳香”
如何走出传承尴尬的局面,让农村的传统文化也能散发出时代气息?
如今,很多村子都根据实际情况,摸索着自己的破局方法。
张秀娟所说的尴尬,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县里的宣传、文化干部,经常给她出主意。“他们希望我能搞出效益来。一旦有了效益,就可以吸引更多村民把剪纸手艺继续发展下去。”张秀娟说。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人会跟我买一些剪纸作品。”张秀娟笑着说,“但我也不知道这剪纸到底值多少钱,他们给多给少,我好像都无所谓。”
张家渡村干部告诉我们,张家剪纸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村里计划注册“张家剪纸”品牌,采用灵活的机制和市场营销运作,让剪纸逐步走上产业化道路。
在嵊州长乐镇上南村,一支远近闻名的吹打乐队,也不再只是自娱自乐。村里把吹打乐当作一个特色的群众文化节目,也把它当作一条致富的途径。
一年有两三百场演出,吹打乐队每个队员可以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一些商业活动、剪彩仪式,经常邀请我们过去,有时候忙都忙不过来。”队员们说。
有“象棋村”美誉的临海新塘岸村,则用另一种方式,让象棋文化“扩张”。村里一直致力培养一些尖子棋手,还计划培养出几名全国冠军。“我们希望通过尖子,带动和影响其他村民,让象棋文化一直延续,成为村子的特点和亮点。”村委会主任王茂达说。
破局二 着重培育文化“造血”功能
这一个月来,农民“种文化”百村赛活动,吸引了很多农民兄弟的眼球。他们也纷纷在网络论坛上畅谈自己的想法。
在浙江在线互动论坛上,名为“哥俩好”的网友认为,目前一些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确实濒临绝迹。“这就更加说明了‘种文化’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网友“一笑”认为,如舞文弄墨的纯文化能陶冶人的情操,发掘人的内心深处,应该属于“静”类。新时期的新农村,需要的不仅仅是这些,还需要像火一样的热情,让传统文化带上时代烙印,展示新农村的新气象。
网友“嵊州越剧迷”说,常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政府在丰富农民文化上,不需要大包大揽,而应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创造一个可以“造血”并持续改进的宽松文化环境。(31107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