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圳特区报》已成为我为学校图书馆选订的核心报刊之一。记得1997年我刚任图书馆一个部室主任时,我建议本馆(时为西北农业大学图书馆)订阅特区报,当时无论是馆长,还是其他部室主任都不同意,认为农业院校图书馆不适宜订阅特区报。
半年后,统计分析发现,阅览《深圳特区报》的人数仅次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科技时报》、《中国青年报》,名列第五。我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通过与其它报纸对比分析,大家渐渐认识到《深圳特区报》大力传播特区的新观念和新经验,以浓郁的“窗口”色彩和鲜明的改革精神,成为了解特区、启迪思想的一把钥匙。
多年的阅读,让我看到了特区的精神风貌,1998年7月22日那篇《招募20名青年志愿者赴黔任教,两千鹏城儿女竞相报名》,让我看到不计报酬、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深圳人;2004年3月22日,头版对一名前村支书建起16层超高违建私房的调查报道《有钱就可以建这么高?》,成了我国党报舆论监督的经典个案;2006年1月开通的“直通车”专版,让我看到特区人全新的舆论监督形式,它有力地加强了党报在舆论监督领域的优势地位……
《深圳特区报》成了我的精神乐园。我每天提前进馆,总先在门卫室读一读特区报,这种习惯已持续了八年之久。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