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前后,大批被公之于众的典型案例,以及日常被各部门曝光的“黑名单”常常叫人心生疑惑:这些“黑名单”上,为何大企业或地方名牌的身影凤毛麟角?而平日里被线人举报、最终在媒体上曝光的却不乏大企业、大品牌?
勿庸置疑,和频频出事的小作坊、个体户相比,大型企业和知名品牌的设备先进、技术一流,产品不合格的几率很小。但实际上,不是所有大品牌的所有产品都百分之百过关,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这样的反面教材不胜枚举,刚刚事发的美国进口某知名花生酱事件、某洋快餐用油问题,某进口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甚至汽车召回事件……不过目前可列举的国内案例却很少。
所以在冠生园事件、山西老陈醋勾兑案曝光后,消费者一面唏嘘不已,一面又不得不深感恐惧——到底有多少名牌在“掺假”?而某些部门顾忌方方面面利益,又对多少所谓的地方名牌手下留了情?
说到危害,大市场、批发市场和广大农村无疑成了小作坊、个体户产的假冒伪劣品的“重灾区”;而危害城市消费群的,往往是在正规商场、超市公然销售的某些无良名牌。两者危害程度可谓相当,但打击力度似乎不太相称。就连某执法部门自己都承认,如今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产品质量问题仍然很突出,甚至险象环生!
消费者不禁要问:在地方利益和百姓利益这杆天平上,孰轻孰重?消费者花钱买“正品”的同时,应不应该享有最起码的知情权?这杆秤如果摆不平,一味“杀小护大”,其实维护的是制假造假分子的胆大妄为之心,促使某些名牌继续“高枕无忧”、花样迭出地掺假。带来的直接后果,则是老百姓继续迷信某些违背道德的名牌,最后深受其害。这杆秤如果摆不平,我们就永远要在“3.15”那天到广场上“诉苦”;永远要在媒体曝光后心有余悸。
而最终,制假掺假案败露,消费者将永久抛弃这些“名牌”。由此累及的,可能是当地整个产业,甚至危及一方经济。
本版值班编辑
涂 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