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清明节是落葬高峰期,城市公墓用地紧张的现状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上海原有公墓用地6000亩,使用多年之后目前还剩2000亩,今后预计每年消耗200-300亩。”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处长吕春玲说,“土地有限,多年以后怎么办?”
公墓面临“满员”
“缺地”困境
近日,家住上海杨浦区的杨先生在上海“滨海古园”安葬了去世的母亲,“幸亏很早就订了地,否则临时找一块墓地恐怕有点儿难”。
据悉,上海现有公墓经营单位42家,目前每年死亡人口近10万,大部分人都有“入土为安”的观念,每年有90%以上的遗体火化后葬于公墓。预计2010年后,上海人口老龄化将进入高峰,死亡人口逐年增加,必将使原本紧缺的公墓土地供给捉襟见肘。
甚至有人预测,上海现有的公墓存量只能再撑4年。事实上,龙华烈士陵园等上海一些公墓已经出现“无地可葬”的局面。有关部门预计,今年清明节期间,从上海赴江苏、浙江等地扫墓的人数将再创新高,达到100多万人。专家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上海本地公墓资源不足,市民纷纷转向外地寻求墓葬。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近7000万平方米土地变为公墓及坟场。在土地紧缺的大形势下,符合建墓要求的土地一直紧缺。
公墓向“小户型”
“短期型”改变
专家认为,解决公墓土地供应的问题,基本出路有两条,一是增加土地有效供给,二是节约土地,而后者可以通过缩减公墓占地面积、使用年限以及改革传统葬式实现。
据悉,目前上海已有滨海古园、松鹤墓园、福寿园等6个较大的公墓园进行了小型墓的试点,将原来规定的“单穴面积1.5平方米、双穴面积在3平方米以下”一律缩减为“1平方米”。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储备的“1平方米”小型墓已有近6000穴。据计算,如果今后小型墓得以全面推广,上海每年可节省土地4000多亩。此外,上海正尝试将部分小型墓的使用年限从目前规定的70年减至20-30年,从而加速墓穴“易主”,进入“循环使用”阶段。
进一步控制墓地的占地面积和使用年限,使之走向“小型化”及“短期化”,已是大势所趋。
“节地”乃至“零地”
的新葬式亟待推行
巴金去世时,遗体火化后骨灰撒入东海。“其实海葬应该成为更多普通人的选择。”乔宽元说。
在上海,骨灰海葬的地点位于长江入海口,这是经过严密论证、精确测量后确定的。据介绍,骨灰撒入大海后,不会漂向其它海域,而是下沉至浅层海底,被长江入海口大量的松软泥土覆盖,实现真正的“入土为安”。
“海葬”也是上海市民政部门近年来竭力提倡的新型葬式。据统计,迄今上海已有1.33万多盒骨灰撒入大海。
此外,选择壁葬、树葬、花葬等新葬式的人也越来越多。在福寿园、滨海古园等上海知名的公墓,这类新葬式正在成为一个亮点。与传统的公墓安葬相比,这类葬式的主要特点就是用地大为减少,费用也低很多。比如,在福寿园,每个“花坛葬”的占地面积仅为0.02平方米,价格为800元,是传统公墓安葬价格的几十分之一。
叶锋(新华社上海4月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