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文章:网络小说的盛行与担忧
在“80后”的童年,至少还有郑渊洁给他们写童话。而“90后”呢?谁又为他们写了什么?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晓磊
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到萧鼎的《诛仙》,短短几年时间里,网络小说迅速崛起,成为全民写作时代的标志物之一。
网络小说几乎无门槛
“80后”踊跃投身网络小说写作,长远来说,是对成名成家、优厚报酬的憧憬;短期内则是满足个人尝试写作的愿望。
《瞭望》新闻周刊在走访中发现,在他们的身上,存在着强烈倾诉欲望和表达渠道缺乏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已接近或步入成年,思维活跃,渴望表达自己的声音,展现个人才华;另一方面,社会可供倾诉的渠道并不多,主要的话语权力、媒介资源并不掌握在他们手中。
对于爱好文学创作的“80后”而言,把小说发到网上无疑是个好渠道。在传统的写作、出版模式里,出版社、编辑充当了把关人角色,对作品的主题、内容、质量均有严格的控制。而在网络写作中,把关人这一角色被大大淡化。无论其文笔出众也好,惨不忍睹也好,任何人几乎都能从事创作。
尤其是在商业性文学网站和个人博客的形式下,把关人的作用近乎为零。“龙的天空”幻想文学网站站长段伟表示,即便是在运作网络小说的实体出版时,对作品质量的要求稍微高些,但编辑们也几乎不干预小说的内容。作者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市场卖得动就行。
中国传媒大学黄金华教授表示,由于新媒体的崛起,文学创作呈现出加速化的趋势,读者和作者逐步在实现“双重自由”:不但作者发布作品时更自由了,读者在选择作品时也更自由了。
辛苦创作收入几何
网络小说作者的获利,目前主要依赖中介公司。此类公司一般以自建的原创文学网站为平台,进行小说的搜集、作者的签约、作品的网上订阅、实体书的运作出版等工作。段伟表示,原创文学网站可以靠“线上”和“线下”两方面获得收益。“线上”收益包括Vip书库的订阅费、广告费等,“线下”收益主要依靠实体书出版。
业内人士透露,小说作者的利益和公司的效益息息相关。哪家公司的网站占有了更全面的书库、更多的作者,其在同行竞争中便处于优势;同样,作者与实力较强、出版渠道较广的公司合作,其作品便能获得更好的推广。
目前,许多文学网站都推行了Vip制度,提供付费点击阅读。点击数直接关系到网站的收益,因此作品的快速更新非常重要。许多网站都对作者的更新速度作了要求。如起点中文网的“天行健”作者签约计划,便要求签约作者每月交稿不低于10万字。
“每天都要按时交出一段,就像是上班交差。否则人气会迅速跌落。”北京的网络小说作者文舟表示,自己开始写作的第一个月就创作了22万字,有的作者甚至一天能“飙”2到3万字。此外,网络小说大多采取连载的形式,市场反应好的作品可以不断带来收益,出版方往往会要求作者尽量把故事拖得长一些。一些作者常被叮嘱“故事慢点结束,主要人物别那么快死。”
疯狂的写作为一些作者带来了丰厚的收益。文舟就已经辞掉工作专心写小说。他表示“养活自己绰绰有余。”起点中文网对外联络部负责人罗立表示,网站目前每月Vip稿酬发放量均在200万元左右,最多时曾有作者单月支取稿酬20万多元。作者不但有机会通过电子版权赚钱,其作品一旦被出版为实体书或改编成游戏、漫画,他们还能另外获得稿酬和版税,如一部名为《鬼吹灯》的小说就已被改编成漫画。
然而据本刊记者了解,像文舟这样报酬较优厚的网络小说作者还是少数。大多数人仍然在网络上数量庞大的作者群中谋求出头。起点中文网公布的数据表明,该网站运作出版的书籍共四十多种,而相比于八万多种的库存量,比例实在小得很。对于许多作者来说,出书、成名不过是可望不可即的幻影。
“装神弄鬼”大行其道
玄幻鬼怪、都市爱情等是网络小说的常见题材。其中,玄幻鬼怪小说中的人物往往飞天遁地,纵横寰宇,穿梭时空,无所不能。前不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东风在博客上发文,指责中国小说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
近年来,反响较大的长篇网络小说确实多“装神弄鬼”。《紫川》是人族和魔族的战争故事,《亵渎》是西方神话故事,《飘邈之旅》和《诛仙》则掀起了东方修真题材的潮流。
2006年,长篇小说《鬼吹灯》在网上大受欢迎,后由起点中文网运作出版。这部鬼怪题材的书讲述的是盗墓者的故事,创造了“精绝古城”等一些墓穴、神殿的场景,宣扬了一些盗墓的所谓术语行规,如把盗墓者称为“摸金校尉”,把墓穴里的邪怪称为“大粽子”等。罗立介绍,由于谨慎起见,该书出版时首印仅四万册,不料上市之后反响极好,连续加印,至今总印数已近30万册。而目前很少有传统小说能卖到这个成绩。
玄怪题材的盛行,一方面由于年轻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源于他们人生积淀有限,激情有余而阅历不足,出现创作瓶颈。“80后”往往自诩早熟,也常常被社会舆论认为早熟,但事实并非如此。“80后”作者不象70年代的人那样,在懂事时正经历着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他们有的大多是极为近似的“从家门到校门”的成长历程。创作欲望虽然充沛,却因为人生曲线单一,因而在写作时处处捉襟见肘。一位“80后”作者表示,自己不断出书,激情用完了,阅历却没有及时补充上来,这是整整一代网络文学作者都面临的困境。
长沙大学的网络小说作者宇航说,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既然写不出现实的东西,就只能求助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了。“神殿是什么样的,天使是什么样的,谁也说不准,谁也不能说我写错了。”
黄金华表示,年轻人的网络作品中往往包括两种内容,一是想象,二是个人情绪。他表示,自己在阅读此类作品时是个“惊喜”与“遗憾”交织的过程,即为作品中不时的“灵光一现”而惊喜,又为一些年轻作者缺乏社会历练、较少关注实际而遗憾。
一些业内人士则表示,近年来网络小说的题材其实也在走宽。段伟介绍说,军事、历史等文学题材在网络上已占有一席之地,如《终身制职业》便是一部军史文学的佳作。
除小说之外,一些在网络上连载的社会、历史题材读物也广受欢迎。如在网络连载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以“把历史写得好看”为原则,用通俗诙谐的语言解读明史,叙述之中加入个人评论,获得了网民的追捧。
传统作家也该做些什么
对于网络小说和传统写作的区别,段伟认为,相比之下网络小说更类似于评书。“一部评书听起来可以有滋有味,但如果不加修饰地记录成文,你未必会觉得好看。”
段伟还表示,一些作品除了臃肿之外,有的还略显稚嫩。记者阅读时发现,许多网络作品中的人物在处理问题时惟武力是从,幼稚而极端。不少作者年华正盛,却在作品中极力营造低沉、颓废的调子,动辄轻言死亡。有人认为,这些都源于年轻作者与读者们共有的心理状态。他们期待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同,渴望在真实的世界里获得成功;一旦受阻,又容易迅速地消沉低落。
在《亵渎》一书中,主人公罗格残酷冷血,在黑暗中行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便是让千万信徒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然而,不少网民读者却大都对其性格表示欣赏和倾慕,几乎没有质疑和批驳声。
有学者发问:除了年轻人自己,谁还愿意为他们认真写一点东西?
在当前的文学界,传统小说和传统作家们表现平平。他们常常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应酬太多、追名逐利、不潜心创作等等。在传统小说中,反映年轻人当下生活状态和诉求的佳作少之又少。
一位网络小说作者说,很少有这么一本书,能让他拿起来翻了之后会说:呀,这写的就是我的生活。
网络小说,实则是一场年轻人的自娱自乐。“自己的时代只能靠自己写,不能靠别人。”这位年轻的作者如是说。然而,当整整一代人的兴趣太多地被神仙鬼怪、都市爱情、你死我活所占据时,就不能不引发人们思考。王朔最近表示,整个“80后”的作家没有创作出一部立得住的作品。但同样地,当今的传统文学界也没有一部反映“80后”一代真实生活的、真正优秀的作品。
在“80后”们的童年时代,至少还有郑渊洁给他们写童话。而更年轻的“90后”呢?谁又为他们写了什么?一些学者认为,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的年轻人而言,网络小说不该成为他们仅有的选择。
宇航说,当前的一些传统作家们,与其整日对网络小说表示鄙夷和不屑,不如自己担负起责任来,多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创作出具有年轻人气息、贴近年轻人生活、能反映年轻人诉求的作品。
在年轻人自身的创作上,黄金华则鼓励他们放开眼界,跳出情绪化的桎梏,多关注身边人的生活状态,写出更加厚重的作品。
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敖依昌教授认为,社会也应给年轻人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他表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开放发达,往往要看其是否能给年轻人提供最大程度上的选择空间。他表示,在创作、立项、评审,甚至是举办赛事、建立基金等方面,应该给年轻人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