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矫正工作注重探索创新
社区矫正系列报道④
本报记者 刘建
从监禁刑到社区矫正,是刑罚文明的一次飞跃
自2002年8月,上海市在全国率先启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经过4年半时间的不懈努力,在上海,“社区矫正”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已逐渐为老百姓所熟知。
2006年,上海全市接受社区矫正的8000多名人员共参加集中教育2万7千余人次,参加个别教育近9万人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3万7千余人次;全市的172个就业基地,开展技能培训367人次,成功推荐就业502人次;接受矫正人员的重新犯罪率仅为0.36%,而获得表扬、记功、减刑等各种奖励的却有400多人……
支撑这一连串闪亮数字的是探索与求新。用上海市社区矫正办公室主任朱久伟的话来说:“随着上海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推开和工作基础的进一步加强,以提高矫正质量与效果为核心的科学矫正方法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
探索个性化教育矫正措施
上海市矫正办制定下发的《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暂行办法》和《关于开展社区服刑人员个性化教育矫正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了对高风险对象开展个性化教育矫正的各个主要环节,并制作了规范的表格,要求各级社区矫正职能部门扎实落实各项措施,切实提高个性化教育矫正效果。去年全市共有近千名矫正人员被纳入个性化教育矫正范围,与2005年相比增加了50%,经个性化教育矫正后已取得较好效果的占总数的34%。
浦东新区三林镇的王某因故意伤害(致死)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在新疆服刑期间经过多次减刑后,于2004年11月假释回社区接受社区矫正。王某经心理测评表现为性格暴躁、日常行为有明显偏执、缺乏自控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不良,经风险评估重新违法犯罪可能性较高,因此被列为个性化教育矫正对象。镇司法所和矫正社工根据王某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制定了详细的个性化教育矫正方案,通过对王某切身困难的帮扶,结合个别教育,尤其是通过与王某女儿的多次沟通,改善了父女关系,并帮助他组建了新的家庭,增强了王某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其远离不良人群,其悔罪意识以及对社会的赎罪心理也逐步增强。通过一年多的个性化教育矫正,王某不但逐渐适应了社会生活,还在一次碰到歹徒行凶之际奋不顾身见义勇为,及时制止了一起恶性伤亡事件的发生,被浦东新区综治办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王某还将1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体现了其对社会做出补偿的真诚决心。
深化心理矫正工作
从2005年开始,上海市矫正办要求各区县将心理矫正作为必要手段纳入社区矫正工作内容,并专门制定了《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正工作暂行办法》。目前,全市19个区县都在矫正人员中广泛开展了以知识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以心理健康讲座为内容的集中教育形式受到矫正人员的广泛欢迎,他们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同时也为心理咨询、治疗等心理矫正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到目前为止,上海全市社工中拥有心理咨询师(包括助理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有49人,约占社工总数的10.4%,在册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237人。去年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00多次,有近800名矫正人员接受了个案心理咨询,其中四分之一的人经过心理咨询后在心理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得到了一定改善。
卢湾区在采用SCL-90(心理健康自评)和EPQ(人格测试)两套国际标准量表对47名矫正人员进行了心理测试后,发现有11人存在一般心理问题,两人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其中一例被诊断患有癫痫,另一例被诊断患有情感性抑郁症并有家族遗传史。对此,卢湾区司法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专业机构实施药物和心理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有癫痫病的杨某经测试属病理型偏执人格,与家庭关系紧张,因多次与同事发生争执甚至大打出手被原工作单位解雇。开展个案心理咨询后,心理咨询师首先通过心理疏导改变其错误认知,改善社会交往,又采用家庭治疗法改善其家庭关系,采用认知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使他尽情宣泄负面情绪,再辅之辨证行为治疗,从而缓解了他的偏执人格。近期的心理测评结果显示,杨某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用药量也逐步减少。
细化分类矫正模式
2005年,上海市司法局和市公安局联合下发了《上海市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矫正暂行规定》,首次从制度层面规定了对5种矫正人员如何区别处遇的可操作性办法。
今年,市矫正办又确定了“青少年分类”、“暴力型、侵财型分类”等按照不同标准的更加细化的分类模式,以增强针对性、提高矫正效果。
闵行区在青少年矫正人员中开展“小禾青青”活动,丰富青少年矫正人员的业余生活;虹口区开展了专门针对青少年的“团康活动”,组织一些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感的比赛活动以及培养如何增强交往能力的“手拉手共同成长”活动,并且专门建立了青少年成长手册,对青少年存在的问题进行动态跟踪。浦东新区根据青少年有心理上的归属感与群体成员认同感的需求这一特点在各街镇建立“青少年学习小组”,并针对青少年易感化的特点,制定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各区县司法局还高度重视服刑青少年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动员青少年家庭成员积极配合,并联合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民政部门为青少年矫正人员提供学业帮助和就业指导。目前,上述三区的近400名青少年服刑人员大部分情况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建立社区矫正评估体系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如何正确评估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成为上海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一项具有前瞻性、挑战性的工作课题。为了正确检测全市社区矫正工作质量与效果,建立社区矫正评估体系,上海市矫正办于去年初确立了“矫正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和运用”课题,并在徐汇和卢湾两区进行试点。
徐汇区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专门设计了“社区矫正质量评估阶段性问卷”,运用该“问卷”对全区333名矫正人员进行测试。经测试,问卷调查结果与矫正工作人员的主观评价等级完全吻合的236名,占71%。卢湾区与上海市社科院法学所联合研发设计了“社区矫正质量效果(初期)评估表”和“社区矫正质量效果(阶段)评估表”两套量表。去年,卢湾区共对31名矫正人员进行了初期评估,其中有15人接受了阶段评估。统计结果显示,进行阶段评估的15名矫正人员,其阶段评估得分均高于其初期评估得分,表明其接受矫正取得了一定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