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单说京剧的演出,晚清和民国时期商贾游客贩夫走卒齐集北京南城戏园子共求一乐的情景不可能再现了。借用一句清人的话,那时叫做“六大名班,九门轮转”。像清代杨懋建在《都门纪略》里记载的,当时各个戏园的戏码每天排满,各个戏班成日里在不同的戏园间转着演。
以上只是从一个狭窄的视角观察京剧生存状况,事实上,以往京剧还不只在一座城市里流动演出。许多人都熟悉梅兰芳到上海开辟码头挂头牌的故事,那时的京剧是沿着全国水陆干线四处巡演的。再往深里说,戏曲本质上就是流动演出的艺术。金元时期的专用名词叫做“冲州撞府”,城乡古戏台上的众多题壁写的都是“×××到此作场”、“××班在此一乐”。红白喜事请客还愿庙会祭祀都要演戏,这种氛围早已时过境迁了。
在改变了的环境里,京剧只能于尽量适应中争取自身更好的生存条件。从社会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针对京剧开展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综合治理工程,争取达到全社会关注、政府扶持、业内人士共同努力、业外人士一齐为之培土浇灌的程度。首先当然是勉力推动创作,没有了创作,京剧就失去了活力和生命力;其次是尽力推动演出,包括到世界各国的巡演;其三是努力恢复和完善京剧演出的商业市场,让市民能够更容易更方便更经济地看上京剧。但是更广泛深入的工作则是那些细致繁琐的事情,例如向社会普及京剧知识、让京剧深入学校教育、向国人和世人宣传京剧等等,让国人懂得京剧、爱护京剧、珍惜京剧。当然,今天谁也不会傻到想使京剧重新统治舞台,我们只是在舞台上勉力维护传统艺术的一席之地。
我还特别想说,京剧不能仅仅停留在演唱晚会上。京剧演员如果只靠一副好嗓子在晚会上亮相,而失去了全身的表演功夫,是不利于京剧恢复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演唱晚会也无助于发挥京剧的行当优势,只有在完整的大戏里,才能真正完成生旦净丑配合协调的艺术创作,也才能带给观众真正的京剧美感。现在人们说起来津津乐道的仍然是《群英会》里马连良(老生)的诸葛亮、叶盛兰(小生)的周瑜、谭富英(老生)的鲁肃、裘盛戎(花脸)的黄盖、萧长华(丑)的蒋干、袁世海(花脸)的曹操,崇仰的仍然是那行当齐全、文武双全的舞台场面,不是很说明问题吗?我尤其要说:如果放任丑角从京剧舞台上消失,那将成为京剧艺术致命的痛点,将使京剧不成其为京剧。反过来,我们却看到了社会娱乐对丑角的极大需求:赵本山、范伟、郭达、宋丹丹们的小品走红,不正说明了这一点么?
让我们都来关爱京剧,京剧的艺术之花就会绽开得更加璀璨。作者简介廖奔,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研究员、博士,戏剧理论家、戏曲史家,有著作20余种,论文及评论文章400余篇。主要专著有《宋元戏曲文物与民俗》、《中国古代剧场史》、《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戏剧时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