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匠辛庆普在精心雕刻。老石匠辛庆普荣获的奖状。
本报驻衡水记者焦磊、李海菊 文/图
清明,又是一年祭奠时。很多人到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缅怀先烈,追忆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记者获悉,我省90多位武强石匠艺人曾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
“贾锡璋是我们的领头人!”
4月4日,记者来到了武强县豆村乡蒋庄村,见到了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修建的老石匠辛庆普。
说起当时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情景,今年84岁的辛庆普老人异常兴奋。
他告诉记者,自1949年底,他的老乡武强县大李庄村的贾锡璋就开始为纪念碑做设计准备工作。贾锡璋曾在当时天津聚和大理石厂当学徒工,后去北京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负责石质建筑的设计、绘图。贾锡璋曾和其他参与纪念碑设计的人员到前苏联莫斯科和当时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考察。考察结束后,贾锡璋一连几个月精心设计,博采众长,伏案绘图,还找来武强籍其他石匠艺人,反复推敲修改。贾锡璋把凝聚着武强石匠艺人心血的两张图纸交给了纪念碑总设计师梁思成先生。由于贾锡璋的设计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特点,又保持和发扬了民族风格,最终有多处被采用了。
“席书琴是老乡的骄傲!”
辛庆普说,组成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石头近两万块,都要由石匠加工制作。武强南任庄村的席书琴,身材高大,一只手能翻着大碌碡翻跟头。自纪念碑一动工就参加施工,5年多的时间里,打了四块大基石,用于放置在纪念碑的四角下方。这四块基石都要打成平面,但不能磨平,得一下一下剁平。席书琴打制的基石,在光线照射下,平得像镜子一样。经过严格检验,基石完全合乎要求,其精细的工艺,令许多人赞叹不已。
毛泽东主席经常到工地检查工作,和工人聊天,一次拔河比赛结束后,见到席书琴等人胜利了,连称他们是“壮士!壮士!”并亲笔在红纸上写下“壮士”两个大字,送给席书琴和他的工友们。
“其中有90多个武强石匠!”
辛庆普还告诉记者,1952年8月,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动工修建,毛泽东主席首先执锨破土,为纪念碑奠基。辛庆普老人接着说,5年多后,也就是1958年4月,纪念碑终于落成。在此期间,有90多个武强石匠参与修建纪念碑。贾锡璋、席书琴、蔡连生、路兰亭、马玉考、赵凤州、张书学、王连团……辛庆普掰着手指头数着那些共同在天安门广场上为修建纪念碑奋战的老乡们。
据了解,他们当时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工具和资料们已被县文物部门收藏,人民政协报曾以《武强县工人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为题、香港大公报曾以《武强石匠夺天工》为题对武强石匠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1977年,我回到老家武强已经10多年了,没想到在修毛主席纪念堂时,又专门把我请了去。”辛庆普说,西柏坡纪念馆、承德大佛寺、赵州桥等工程上都有他和很多武强老乡的心血和汗水。辛庆普摸着毛主席纪念堂工程现场指挥部颁发给他的“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满脸都是幸福。
武强自古出石匠
据武强县志记载,武强县自宋、元时代就有石匠艺人建造石桌、石碑、石牌坊。小范镇林东村的李春元帅墓,碑石林立,为元朝初年所建。旧县城十字街南高大的石牌坊,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因大王庄罗氏率诸子为大旱捐谷三千石,赈恤灾民,奉特旨赐“一门好善”,建石牌坊。孙庄乡北堤南村有一对石狮子,是清代乾隆帝赐二品官张渠之物,也是本县石匠雕刻的,线条清晰,栩栩如生。早在清末时期,武强石匠艺人不仅在本县建起石头铺,还在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城市开设石头厂,培养了一批批技艺高超的石匠艺人。武强县有200多个村庄,早年间,多数村庄都有石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