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虎踞钟山》剧照。
从1907年一走上舞台,中国话剧就伴随时代的风雨,既是文艺的历史,又是革命的历史。
当历数中国话剧百年行进的脚印时,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串长长的脚印中,军旅话剧以其特有的光彩,在艺术史上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鼓舞士气 凝聚力量
1933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在井冈山成立了战士剧社,这个剧社的前身就是罗荣桓同志于1928年1月创建的红四军宣传队。
宣传队改为剧社并正式列编的当年,红军在井冈山举行文艺会演,战士剧社便把四幕话剧《南昌暴动》和话剧《杀上庐山》同时推上舞台。这是中国军旅话剧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南昌暴动》由红一军团政治委员聂荣臻编剧,军团保卫局长罗瑞卿导演,而聂荣臻还主演了起义部队的党代表。话剧《杀上庐山》由李伯钊、李克农、钱壮飞、胡底编剧,周恩来审定剧本,罗瑞卿任导演,聂荣臻饰宋子文,钱壮飞饰蒋介石,童小鹏饰宋美龄,其他主要演员的名字也全是后来在革命战争中闻名的红军将领。至于观众,则是以毛泽东、朱德等为领导的红军官兵。
这次井冈山文艺会演,是我军文艺史上第一次重大文艺活动;话剧作为一种艺术体裁在部队文艺舞台的出现,奠定了它在中国革命军事文艺发展中的地位。此后,即使在极其艰苦的长征途中,在湘江之滨、在乌江渡口,在雪山之巅、在茫茫草地,话剧演员都曾搭起棚子,插上红旗,把长征中的感人故事编成独幕话剧,鼓舞战士。为了庆祝红一、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黄镇和陆定一在夹金山下还亲手为剧社赶写了剧本,作专场演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前线》、《归队》、《南泥湾》、《抓壮丁》、《炮弹是怎样造成的》等一大批反映革命战争题材的作品,在那个时代的中国话剧创作中独树一帜,永远写入了中国艺术史。
继承传统 博采众长
新中国成立以后,部队文艺工作者勤奋创作,推出了一台台在军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之作。《战斗里成长》、《万水千山》、《甲午海战》、《南海长城》、《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作品的推出,成为时代艺术的强音,也是不同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标记。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大批军旅戏剧艺术家继承我军戏剧艺术的光荣传统,将一批又一批优秀剧目搬上舞台。特别是进入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军旅话剧呈现一派勃勃生机,这种持续的繁荣和发展,以一大批振聋发聩的优秀剧目为标志。这些代表性的剧目,或清风和煦,或激越豪迈,或委婉动人,如《结伴同行》、《天边有一簇圣火》、《李大钊》、《大漠魂》、《空港故事》、《炮震》、《兵妹子》、《洗礼》、《绿荫里的红塑料桶》、《“厄尔尼诺”报告》、《岁月风景》、《老兵骆驼》、《棕榈棕榈》、《零号防空洞》、《高高的白杨》、《龙腾沧海》、《兵心依旧》、《晴空霹雳》……其实,即使这一长串剧目的排列,也不足以显示军旅戏剧所呈现的蔚为壮观的大气象。
在军旅艺术中,写话剧、演话剧都无可例外地与“奉献”紧密连接在一起。中国军旅戏剧艺术家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责任。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生活的锤炼。零下40摄氏度的边防巡逻、烈日暴晒下的训练场、铁打的营盘中不断涌动着的动人故事,不仅不断丰富着他们自身的修养,也不断坚定着他们的艺术责任,强化了他们作为军人艺术家的队列意识和社会意识。
由于话剧具有与观众近距离接触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碰撞,所以,来自军营的生活又时时在滋养着艺术家,因此一批现实题材优秀作品才得以迅速诞生。
直面生活 表现变革
说到话剧创作,我们不能不特别提一下这些年来影响较大的由南京军区政治部前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虎踞钟山》。作为一部精品力作,这部作品对军旅话剧的影响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长期以来,军旅戏剧家从题材上一直在两条战线上奋力开掘。一条是革命历史题材,表现我党我军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历史;一条是直面现实生活,表现变革中的军旅人生。
前者的代表有《虎踞钟山》、《桃花谣》、《我在天堂等你》,这几朵话剧奇葩的绽放和在中国戏剧界引起的轰动效应,成为军旅戏剧家对革命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突出贡献。《虎踞钟山》虽然是讲历史的,但现实意义同样也十分深刻,那就是作为新时期的军人如何适应时代变革,不断在变化的生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这部戏剧已成为今天历史题材创作的成功范例。音乐话剧《桃花谣》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戏剧艺术形式,演出百场不衰的事实表述着这样一个道理:代表先进思想的文化和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必然受到观众认同。与此相同,以表现我军进军西藏为题材的实验话剧《我在天堂等你》之所以能在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上荣获第一名,与演职人员在整个创作演出过程中融入了对话剧艺术的全新探索以及严谨的艺术追求是分不开的,从而使这部话剧成为崇高悲壮的生命交响乐。
后者的代表,是表现抗洪斗争的《大江东去》、表现国际军事生活的《爱尔纳·突击》、表现见义勇为精神的《徐洪刚》、表现模范团长李国安的《热血甘泉》、表现英雄雷达站的《甘巴拉》、表现修船老兵的《老兵》、表现南海前哨钢八连的《都市军号》,以及表现牺牲在长白山的通信战士《飘落的雪花》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不散发着时代气息,具有浓郁的当代军营生活特色。
去年为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军队戏剧家接连推出了《天籁》、《马蹄声碎》等剧,成为中国文艺史上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件盛事。《天籁》用一部话剧来表现长征这一宏大主题,前有《万水千山》等一批经典剧目,近年又有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影视作品面世,这无疑是一个较大的难题。然而,看过作品,不论是戏剧评论家还是普通观众,都不能不由衷地叹服:《天籁》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大作。
军旅戏剧艺术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军队文艺有一个从战争年代继承下来的优良传统,那就是戏剧家们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极大的热忱,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当中国话剧迎来百年诞辰的时候,回首军旅话剧走过的道路,我们更明显感受到,坚守自己的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