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日子
巍宝山门
吹芦笙
彝族跳菜
彝族打歌
彝族姑娘
一
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南诏国建立于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经历了十三代250多年,与唐王朝同生同灭。南诏统治者蒙氏家族是彝族的先民,巍山南诏土主庙是广大彝族同胞心灵的圣地。
南诏土主庙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彝族的祖庙。随着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它已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彝族群众到此寻根祭祖的要求。2002年,当地政府启动了南诏土主庙的维修扩建工程,总投资700万元,于2006年底完工。
如今的南诏土主庙将原存的一院式扩建成三进两院,为仿唐建筑风格,建有大殿、偏殿、厢房、长廊,重塑了南诏十三代王等19尊铜像,配套完善了神祇、神台、宝鼎香炉等设施,绘制了“南诏疆域图”、“南诏王阁罗凤出巡图”、“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扩建后的南诏土主庙占地2385平方米,是早期土主庙的三倍。远望近观,整个庙宇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土主庙的扩建牵动了广大彝族同胞的心。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在铸造南诏十三代王青铜塑像时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全国各地的彝族群众得知后纷纷捐款。94岁的瓦扎木基居住在四川凉山,他躺在病床上让家人汇来100元。一位叫阿苏达岭的彝胞捐款2900元,他在信中说:“为什么不捐3000元,而要少100元,因为‘9’表示永恒,表示延续不断。”西昌市民族中学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募捐活动,1260名彝族学生捐资1404.85元,不留名不留姓。我在一本募捐活动纪念册中,还看到有许多小学生拿出压岁钱,捐出5元10元。南诏土主庙的维修扩建工程凝聚了四方彝胞的心血。仅南诏十三代王铜像的设计方案,就广泛征集了100多件。远居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彝族女博士伍呷听闻此事,于2004年专程到巍山实地考察。她建议,把维修扩建南诏土主庙看成是发展巍山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的契机,要请来美国、日本、越南、缅甸和国内彝学文化的专家学者献计献策。
开光祭祖活动是彝族的一件大事,此时男女老少全都是盛装出场。姑娘们打扮得一个比一个美,小伙子一个赛一个慓悍。南诏土主庙位于巍宝山半山腰,上山朝圣的人川流不息。山林间,有空地就会有歌场。巍山素有“打歌之乡”的美誉,据传有600余种打歌套路和跳法。祭祖打歌时,只见场中摆设三牲供品和点燃香钱纸火,笛声婉转,三弦铮铮,女子围成一圈,边舞边唱,围观者众多。在土主庙门前,有一位彝族姑娘个头高挑,相貌出众,穿戴的民族饰品精美绝伦,来访的嘉宾和游客争着和她一起照相。我问她从哪里来,她说老家在四川凉山,这是第一次来巍山,却有回家的感觉。
“回家了”——这大概是来到巍山的彝族同胞的共同心声。我国彝族人口近800万,滇川黔桂是彝族主要聚居区,在东南亚、南亚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也都有彝族分布,而前往欧美国家留学和工作的彝胞有多少则不得而知。难怪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长在主持南诏土主庙开光祭祖的仪式上动情地说:“全球的彝族同胞常回家看看!”
二
常回家看看!是啊,寻根祭祖之余,还可以看看老祖宗给巍山留下来的古老文化。
先说巍宝山。巍宝山幽、秀、峻、险,历史上和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巍宝山上有20多座宫观殿宇,分布于前山和后山。前山绵亘叠嶂,宫观多藏于密林之中,出阁斗架,曲径通幽;后山险峻陡峭,庙宇多依山就势建于岩壁之上,有藏有露,道法自然。直到今天,在我们上山的路上,还不时地与绾着发髻、别着发簪、仙风道骨的青衣道士们擦肩而过,还能听到从道观里传出来的古朴优雅的洞经音乐。
就在南诏土主庙开光祭祖的当日,我们还参加了“茶马古道重镇——蒙化”的揭碑仪式。“蒙化”是巍山的古称,碑面不说“巍山”而提“蒙化”,我想是巍山人不愿忘记也期望外来的人了解巍山的那一段历史。巍山曾是一座马帮的小城,是名闻遐迩的茶马古道重镇。如今马帮已逐渐被历史淘汰,但古城里的马具店、马旅店还在。各式各样的马具成了海内外游客的收藏品,负有盛名的盛大妈家的马具还飘洋过海,出口到法国、美国等地;马旅店则变成了小旅馆,马厩改作了停车场。当年马帮走过的千年古道,现今还保留着一小段儿路,是十分珍贵的原版,位于距离县城20多公里的地方。
意犹未尽吧,我们走出巍山古城又回头钻了进去。这是一座没有被现代文明吞噬的古城,24条街道和18条巷纵横交错,形如棋盘。走到哪儿,闯进眼帘的都是连片的屋檐和高墙,要不就是百转千回的小巷。城里居民的房屋和街面上各种店铺,依然保留着明清时期的风貌。马具店、小吃店、裁缝店、杂货铺、纸扎店、理发店、纸烛店,都还是那些经营了几百年的老行当。南诏古街长达2000米,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庭院,或“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雕梁画栋。这里几乎家家都养兰花,即使在那些寻常人家,屋檐下可能就有几盆让懂花的人叫绝的名贵兰花。
没有时间去看那块刻有“鸟道雄关”的大青石碑了,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的关于记载“鸟道”的石碑。
三
从大理到巍山不过50公里,我们乘车却用了一个半小时。道路曲曲弯弯,许多路段在维修。司机说,一下雨山体就滑坡,流下来的是黄泥浆。
交通不便制约了巍山的经济发展。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大理古城的洋人街上,彝族绣花鞋颇受青睐。绣花鞋售给外国游客,平均价格在30—35元。绣花鞋是从彝族山区民间挨家挨户收购上来的,平均每双收购价仅10元。这些用料考究、图案精美的绣花鞋均是手工缝制,实际上收购价已低于成本价。但山民们还是很高兴,因为手里有了零花钱。
巍山县政府正在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已经初见成效,愁的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现在有希望了,“高速公路就要开通了,巍山到大理的车程只需半小时。”巍山人逢人便说,尤其是见到像我们这样的外地人。
发生巨大变化的是巍山人的思想观念。同当地文化部门和旅游局的干部聊天,发现他们头脑敏捷,出口成章,说出的话好像已思考过,话中带有哲理,让人听了难忘。如何发展当地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自然是热门话题,听听他们怎么说:
抓住一个“根”字,突出一个“古”字,展示一个“奇”字,坚守一个“真”字,把握一个“韵”字,营造一个“美”字;
让旅游者在美景中参与到故事中,当一次“神”做一次“仙”,过一次异乎寻常的生活;
提倡乡土性、古朴性不是把民间习俗不加提炼,不做选择地和盘托出。它应当是发展生产力、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进步的集中体现;
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新我奇,集中展示巍山周边乃至全国彝族的民俗文化精粹;
不怕“肥水流入外人田”,放开手脚,让利、让市场、让资源,大胆引进资金,借外力增活力;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让古老巍山灵动起来。听到这些话,我想,800万中华彝胞寻梦南诏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