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建筑的学生还得学国学
通讯员 傅巧灵 本报记者 林梢青
早报讯以王澍为代表的中国美院教师,频频在国内外建筑界发出响亮的声音。从明天开始,这个全国一流的艺术殿堂,将不再满足于零星地呐喊,它将成立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对中国的建筑教育进行一场彻底的改革。
“我们的口号是——重建一种当代中国本土的建筑学。”在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著名建筑艺术家、美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激情四溢地向大家描绘着未来的蓝图。
当下:重技能缺思想
在建筑艺术家眼里,建筑是最高级别的艺术。但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和建筑更为亲密的,却是技术。
“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所以对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科甚为了解。我们的艺术学习非常少,仅仅在第一年学习一些素描和水彩。”昨天,王澍用自己的经历来描述工科建筑的不足,“工科毕业的建筑师要实现艺术和美观的结合,实在是力不从心。”
“重技能,缺思想,甚至无思想。”在美院的建筑艺术家眼里,当代中国城市建筑普遍缺乏美感,而建筑教育体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我们的城市对建筑的美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时,一个具有艺术背景的建筑学院的建立显得尤为迫切。而对美院来说,这一切是水到渠成——建筑学科在中国美院已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当今国内最优秀的建筑学院、同济大学建筑学院有三分之一的血脉来自于中国美院。1987年,中国美院率全国之先河,创办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2003年,正式成立了建筑艺术系。
“我们并不希望像艺术家那样,创造一两个作品,而是要让我们的建筑设计大规模地进入大城市公共环境中,并以此改变中国城乡建设的面貌。”对于自己的野心,王澍毫不避讳。
今后:学生还得学国学
昨天,面对所有记者,王澍委婉地反驳了美院副院长宋建明的一句话——“我们的建筑学院是对工科背景下建筑学科的一种补充。”他说:“我们的愿望远不止是一个补充,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既有中国自己本土传统,又有开放思想的建筑教育。”
王澍一口气列举了许多让记者们都意想不到的改革方式——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人文知识,包括国学,要学《论语》、《老子》、《中庸》……
王澍说,这绝不是补充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文知识,而是构建一种建筑的基本思想。“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在面对世界时所应该有的态度,用传统的思想和谐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从今年9月建筑艺术学院搬迁到象山山南校区开始,那些看起来先锋的艺术生将接受最传统的国学教育。“学校已经储备了很多这方面的人才,还有论语专家呢!”王澍说。
“还有,不能坐在家里画石膏像,必须到真山水中去学习素描。”而学习书法,已经是美院建筑学的一大特色。明眼人一下就总结出来了,改革最终是回归中国传统。
据说,美院建筑艺术学院的学生还得学会一门传统手艺——用双手打造简单的传统家具。有一个记者问:“希望你的学生会是梁思成还是艾未未?”王澍脱口而出:“都不是。他们应该是一代又一代的哲匠——具有哲学家气质的工匠。”(0711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