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省农业生物质类废弃物排放量将达到高峰
农业生物质类废弃物主要包括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可降解的生物类废弃物资源。我省农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生物质类资源产生,由于资源化利用率低,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污染。
我省把畜牧业作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畜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46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6%,大型牲畜存栏为840.2万头,每年粪便排放总量有1.7亿吨,畜禽粪便的化学需氧量排放达到510万吨,超过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氨态氮含量将达到30万吨(相当于65万吨的尿素),每公顷耕地粪便负荷量达到14.7吨,进入水体的畜禽粪尿为2552万吨,进入水体的纯氮为10万吨(相当于全省氮肥用量的1/5,2005年全省全氮用量57.5万吨),进入水体的磷素3万吨左右(相当于全省磷肥用量的1/10,2005年全省全磷用量33.8万吨)。由于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有近90%的粪便不能得到科学处理,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按照我省的发展计划,如果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现有的养殖业将翻一番,畜禽粪便排放总量将达到3.4亿吨,每公顷耕地粪便负荷量为29.5吨,这是个庞大的数字和庞大的污染源,如果不进行科学处理,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并将成为我省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省建设的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随着我省作物产量的增加,作物秸秆总量也在增加。目前在农村到处可见堆积如山的秸秆垛,既影响农村环境,又浪费了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是危险的火源地。2005年,全省秸秆总量达到5500万吨,折合标准煤为2593万吨,是宝贵的农村能量来源,若60%%用于能源,可解决农村总耗能的31.8%%(全省农村总耗能为4893万吨)。
畜禽粪便既是宝贵的资源,又是严重的污染源,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新的污染。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量是当地工业固体废物的1倍多。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饮用水源地和江河、湖泊的主要污染源,加快防治势在必行。
二、生物质类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对大气的危害:粪便堆积发酵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对水体的危害:粪便的淋溶性强,能通过地表径流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变黑发臭和地下水污染,导致水中的鱼类或其他生物的死亡。
对土壤的危害:粪便的大量堆积,不仅占据土地,还直接腐蚀农田,使其降低或失去生产能力。
对生物的危害: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如不及时处理,会孳生蚊蝇,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菌量增大,使病原菌和寄生虫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产生,从而危害人畜健康。
造成重金属污染:高铜和高锌饲料可促进断奶仔猪的生长,我国在饲料中添加比较普遍,随着饲料中铜和锌添加量的增加,这些重金属的排泄量几乎直线上升,在粪中铜和锌的排泄量占总排泄量的95%%以上,将造成水域和土壤的重金属污染。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物质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生物质废弃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因此资源化利用是治理生物质带来的污染的首要原则,也是最高原则。资料表明,到1997年,我国有机肥的使用量占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40.5%下降到19.6%,未被利用的大量生物质类废弃物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降低了土地肥力和农产品的品质。在绿色食品、有机农业呼声日高的今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正当其时,而且一举数得。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即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因此,循环经济是解决黑龙江省生物质类“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最佳途径。
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畜禽粪便资源化技术,建设粪便资源化利用工程。推行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可为农村发展提供能源和肥料;利用好氧发酵技术建立畜禽粪便为原料的有机肥生产厂,生产符合绿色产品或有机产品标准的肥料和其它生产资料,为食品安全服务。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秸秆还田可修复退化土壤,为土壤补充部分营养;通过微生物处理、饲料化加工可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秸秆气化、秸秆阴燃等能源化利用可为农村节约大量能源。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我省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发展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模式。如粮食生产和畜牧业较发达的平原地区重点开展秸秆能源化和饲料化、畜禽粪便沼气化和肥料化;山区和半山区重点开展阴燃燃池、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城市郊区和较发达地区重点推广以设施农业为主的“四位一体”或“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以循环为主的有机农业,利用农业系统内的资源生产高端农产品。
(作者为东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