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绍生向考察人员介绍七里海情况
随着天气转暖,位于宁河县境内的七里海一片生机盎然。来自天津市一些大学的环境保护者纷纷走入七里海进行考察研究。而接待他们的,总有一个操着浓重当地口音的男子,他不停地向考察人员详细介绍着七里海的生态环境。这个人就是被当地人誉为七里海“保护神”的吕绍生。
童年情结一生追求
今年55岁的吕绍生,出生在七里海畔的潘庄镇。神奇的七里海不仅给了他快乐的童年,也成为他心中一个解不开的情结。
吕绍生告诉记者,是七里海养育了他和他的乡亲们。吕绍生童年时代,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当地人多是吃着七里海的野菜熬过来的。在那困难岁月,吕绍生有时也会和伙伴们一起下水捕捞鱼虾来改善生活。儿时的经历成了吕绍生不解的情结,参加工作后,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七里海的研究与保护上。
走进吕绍生的资料室,如同进入一间生物陈列室,各种有关七里海的生物标本琳琅满目。而这个资料室也是他的卧室,在当地党校当老师的吕绍生,工作之余除了到七里海等地考察外,吃住都在这间十几平方米的屋里。
考察生物不怕辛苦
154平方公里的七里海是国家级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区内生物繁多。20多年来,吕绍生记不清有多少次深入七里海腹地。夏天,七里海的蚊虫很多,要考察这里的生物,需要深入湿地。一次,为了寻找七里海的“中华大蟾蜍”,吕绍生走在密不透风的芦苇荡里,一来一回就是几个小时。当天原本晴朗,不一会儿却下起了倾盆大雨,毫无准备的吕绍生只好任凭雨水浇淋,但手里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找到的“宝贝”——“中华大蟾蜍”。七里海有很多候鸟,有些鸟有早出晚归的习性,而观察鸟们的习性,既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初冬时分,七里海的水已经冰凉了,为了考察候鸟的习性,吕绍生选择夜里在冰水里“安营”。其间,怕惊扰候鸟,吕绍生大气不敢喘,为的就是转天早上能看到清晨的候鸟。
勤奋劳作硕果累累
从上世纪80年代起,吕绍生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近5000多张七里海的生物图片,搜集整理了近百万字有关七里海的资料,并对七里海的历史变迁和生态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先后在《历史地理》等国内权威杂志上刊发了《论七里海的生态修复》、《论天津七里海湿地的历史演变过程和教训》等多篇学术文章,成为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学分会会员。为了进一步宣传保护七里海,吕绍生申请了七里海域名,自费建起了国内首家七里海网站,将七里海历史变迁、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学术研究搬上了互联网。在研究宣传七里海的同时,吕绍生走进校园,义务为大中小学生讲解环保知识。此外,为了让七里海的生态保护与研究走近大学生,他还一次次地把课堂搬到了七里海,实地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