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订单农业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备耕时节,记者走访了该省农村的一些企业和农民,不仅亲身感受了这种变化,也发现这里的订单农业正在走向成熟。
标志之一——
订单操作成熟稳定
4月3日,一场春雪不期而至。
张道华家住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2000年初,这个村成立了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经营绿色和无公害稻米为主。张道华是公司第一批签约农民,今年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8年来,签订单,参加培训,购买农资,育秧整地,按标准生产,已经成了张道华非常熟悉的程序。
今年春节,东福米业给所有签约农民送了一份别致的礼物:“农家十二月”挂历,如今正挂在张道华家的炕头。“清明谷雨四月天,育好秧苗把地翻。”这两句话印在四月份这一页,该页还印有四幅图片,分别展示了农民大棚育秧、翻地整地的生产场景。挂历用这种既形象、又直观的方式,告诉农民当月的农事。挂历每一页的左下角,还印着一段文字,详细说明当月农事的各种技术标准与操作规范。张道华说:“公司为我们想得很周到,送的挂历太实用了,有什么不懂的,一看就明白了。”
今年备耕时节,张道华早早地和公司签了订单,按照合同领到了公司免费提供的专用种子32.5公斤,购买了有机复合肥16袋。他今年打算为公司种植1.3公顷优质稻米。到秋天,他将按照约定价格,向公司出售9100公斤稻米,预计可得收入21000元左右。
东福米业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吉林市,农民和该公司的关系已经非常稳定。公司根据自身实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扩展优质稻米订单基地,每年扩展300公顷。现在公司的基地早已超出孤店子镇,扩展到吉林市昌邑区和船营区的部分乡镇,签约农户达3100户,订单面积达3800公顷。
标志之二——
生产观念变了,农民种田“耳聪目明”
订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给农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乔明儒是东福米业的高级农艺师,他和3位同事一起,负责种植技术的推广与指导。他说,现在农民学习技术的积极性非常高。3月20日开始,东福米业组织了4期农业科技培训班,共培训签约农民3000余人,基本覆盖了所有签约农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测土配方施肥、水稻栽培钵盘旱育苗技术、“二早一达标”(早育苗、早插秧、田间管理达标)技术,这些说起来有些拗口的科技术语,如今也成了农民的口头语。
种田减少了盲目性。胡文,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万宝村出口菜协会会长。该协会200户会员以种植西兰花、甜豆、荷兰豆等出口蔬菜为主业。在协会的组织下,会员和上海高榕公司已经连续5年签了订单。从种子、肥料,到育苗、栽培,再到收获、销售,农民可以从公司获得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在万宝村,记者问胡文,今年经历了罕见的暖冬,会不会对种植出口菜有影响?胡文的回答很专业:我们已经咨询了气象专家,正因为经历了暖冬,今年夏季的气温可能偏低,一般农作物比如玉米,要购买早熟品种,避免早霜的危害。我们种植的出口菜怕高温,低温反而对种植出口菜有好处。
标志之三——
政府参与较少,成效却很明显
像东福米业一样,目前吉林市共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155户,年消耗粮食350万吨。一批龙头企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增强了辐射带动作用。据介绍,目前吉林市的粮食不仅能够全部消耗,每年还要从域外购进部分粮食,以满足生产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订单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介入越来越少。近年来,吉林市农委主要抓龙头企业,增加订单带动能力,采取资金扶持、人才扶持等措施,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壮大;抓基地建设,增强土地产出能力;抓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增强订单推动力;规范订单,防范订单风险。吉林市农委副主任胡铁铸说,随着订单农业运作的逐步成熟,政府主要起到引导和桥梁作用。首先要充分尊重企业和农民的自主性;其次,要注意研究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强他们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三,政府要在信息、技术服务方面提供帮助。如今,各种农业龙头企业设立的优质稻米基地、玉米、大豆、瓜菜基地遍及吉林全省,农民、企业、政府三种角色,各得其所,共同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记者近日从省农委了解到,2007年全省种植业订单面积预计将超过200万公顷,约占全省种植业总面积近四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