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中学时代的两位老师来北京出差,因是第一次来首都,公干完毕难免想逛两天,颐和园、动物园等当然是必去的。但是一看新闻才知道,当天正是公园旺季涨价的第一天,算下来要多花不少钱,最后不得不“忍痛”压缩行程。
门票涨价的可不止是北京。随着天气转暖,旅游旺季到来,各地旅游景点门票“涨声”一片。仅新华社近日报道过的,就有北京颐和园、敦煌莫高窟、陕西黄帝陵、庐山、泰山等景点,都开始调整票价。这些调整都以季节浮动为名,“浮动”都是涨价的代名词。
除了公开宣布的“浮动”之外,还有各种巧立名目的涨价。比如,北京的玉渊潭公园,本不在该市5个旺季票价上浮的公园之列,却借办“樱花节”之名,门票就从平时的2元一下子提高到了10元。
请注意,以上所说的还都是门票价格,不包括“大门套小门”另收钱的景点。许多景点,一个岛、一座庙,甚至一棵树,都有可能被圈起来收钱,花销比门票只多不少。难怪记者的老师感叹:现在出门旅游,是出得来、玩不起啊。
景区旺季涨价,很多百姓意见很大,不就是多开几朵花吗,没见增加多少投入,没见增加什么服务内容,凭什么涨价纷纷?
景区自有涨价的理由,一说是通过价格杠杆限制旺季旅游人数,二说是为了弥补景区管理和文保的资金缺口。
景区提出的涨价理由,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所谓“杠杆”论,正如春运火车票涨价,该走的要走,是调节不了客流的。而公园景区,老百姓谁不想去散散心,赏景谁不想选在春暖花开日?涨价,能拦得住么?铁路部门终于“明白”了“杠杆”论是一厢情愿,今年春运开始告别了票价上浮,景区真的不“明白”吗?所谓“补缺口”论,景区管理者是不是真的那么缺钱,上浮的票价是否真用到了景区维护上,公众无从得知。据新华社近日报道,嘉峪关关城文管所5名女职工4年私分景区门票款1070余万元。小景区曝出巨额贪污案,虽属个例,但也给公众质疑景区管理留下了想象空间。
事实证明,漫天涨价,正越来越引发游客“用脚投票”的抵制,赚了小账亏了大账。
也有会算大账的。比如,上海市今年准备举办“春季花展”,在征询市民意见后决定票价不升反降,赢得广泛赞誉;杭州西湖环湖景点自2002年起,就陆续开始“免票”,这不但没有拉杭州旅游收入的后腿,反而成了杭州旅游优化环境的一张名片。免票前的2002年,杭州旅游总收入为294亿元,而到了2004年,这个数字已突破400亿元。当然,最应该算的大账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各地政府不能任由景区通过涨价剥夺百姓踏青散心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