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鱼车书摊”受到一些书友青睐,无异于在责问某些出版社和书店:如今正版书的定价为啥这么高?在采访中,记者取眼下最畅销的《于丹<论语>心得》作实例,给这本书的盗版算了一笔账。解剖这只“麻雀”,是想让它当回“反面教员”,帮读者看清楚正版书价高,究竟高在哪里。
“上家”4元一本出货
“上海人家”餐馆门口,每天中午11时和晚上8时,山东人小吴准时踏着装满各类盗版书的黄鱼车出现。生意好得使他难以停顿。20多分钟过去,他才喘了口气。
记者拿起一本《于丹<论语>心得》,问这书卖多少钱。
吴老板笑笑:“8元。我拿来6元,赚你2元。”
他透露,书都是从五角场“上家”那里批来的,“上家”则是从北方的“上家”批来,大致也是赚2元。也就是说,北方“上家”是4元一本出货。
那么4元里,盗版书商的成本是多少?利又是多少呢?
记者通过一位长期做图书批发生意的朋友,联系到一个在中原某省做“地下图书”的人。记者问他是否做过《于丹<论语>心得》,他答做过10万本。
他先买来一本正版,交给一家长期合作的私人图文制作公司扫描。价钱是1页10元。160多页,1600多元。因为是熟人,对方把胶片同时给出了。
拿到胶片,他与一家熟悉的乡镇印刷厂老板联系。为了与正版抗衡,他决定也用国产轻型纸,但正版是70克规格的,要6400多元一吨,他用55克的,单价虽然差不多,但用前者印10万册要25吨,用后者不到20吨。相差3.2万元呐。
之后是印刷费。正版有书腰,有彩色插页,内芯又是双色。印起来很复杂,凭小厂的技术可能应付不了,费用也太贵。他为了省钱,书腰保留,但插页变成黑白的,内芯变成单色的,他认为这并不影响阅读与销售。另外还有装订费,小厂人工便宜,千把元就搞定。印刷费加起来也就2万元多点。
以上三项成本共约149600元。按每本盗版书卖8元算,印刷成本不到20%,约1.5元。
正版书价格构成
有了“黄鱼车书摊”的账,自然就引出正版《于丹<论语>心得》的账。
上海书刊发行业协会会长张金福是上海图书行业里公认的“老法师”,几十年滚在图书堆里,对书价这档事心里明明白白。他告诉记者:正版图书的价格主要由三大块组成:作者的稿费或版税;纸张费和印刷费;包括编辑费、校对费等在内的出版管理费。
一般而言,作者的稿费或版税占5%至10%,纸张费和印刷费占25%至30%,管理费占10%。各项开支相加,一本书的成本约为书价的45%。出版社以六五折把新书批给书店销售,出版社的利润约为20%。
以《于丹<论语>心得》为例,中华书局出的正版书定价20元。由于作者于丹当红,是众多出版社争夺的对象,她的版税标准高于普通水平,为12%,即每本书作者拿走2.4元。纸张费和印刷费以25%计算,为5元。出版管理费以10%计算,为2元。这三项相加为9.4元,相当于书价的47%。按照通常做法,出版社以六五折即13元发给书店、图书网站等销售,书店等销售渠道的毛利为7元。
为何要读者买单?
算完账,我们知道正版书与盗版书的价格构成难以简单类比,但有几个疑问不得不提出来:
盗版书侵犯知识产权,不付作者稿费,是违法行为。按张金福计算,于丹拿走每本2.4元的版税,版权页上标明第6次印刷,共印数130万册,也就是说她已拿了300多万元,而这全加在书价上,让读者承受,合理吗?出版人以及作者不能仅看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
如今图书印刷、装帧质量提高,是好事。但毕竟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通读者的文化消费能力还不足,图书包装没必要通通向高档、豪华的标准看齐。完全可以分精装与简装两种,价格拉开档次。《于丹<论语>心得》是大众读物,有必要弄书腰、彩色插页、双色内芯,用70克的轻型纸吗?这一下,印刷成本每本就比盗版多了3.5元!
出版社既然已有20%的利润,为何还要加收10%的管理费?一本就拿走读者2元。张金福告诉记者,图书行业中还有不少隐性成本。1995年以前,图书销售普遍采取书店包销制,图书卖不出去的话,损失由书店承担;1995年以后,逐渐变成了寄销制,书店卖不掉的书,可以全部退还给出版社;后来又逐渐发展到即便书卖掉也不及时与出版社结账,书店还款账期越拖越长,有的甚至赖账不还,像已经倒闭的思考乐书局就赖了众多出版社的书款。全国出版单位,都不敢得罪书店,只好在设定书价时,预先把相关的成本包括坏账等计算在内,导致书价越来越高。难道这体制弊病,也要读者买单吗?
本报记者张晓然李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