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论述,从切实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积极改善民生,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江西推进八项“民生工程”
江西省委、省政府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今年决定推进八项“民生工程”,使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得到保障,其中包括实现四个“全覆盖”:实现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在两年内实现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全覆盖。
黑龙江积极落实就业政策
黑龙江省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巩固和扩大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据哈尔滨市就业管理局就业处处长王永斌介绍,全市去年通过开发社区治安协管员、护校协管员、护绿协管员等新型公益岗位,共安置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在内的就业困难人员10500人,比前三年的总和还多。黑龙江省在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的同时,还抓好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积极落实税费减免、主辅分离和各项补贴政策,充分发挥其促进再就业的效应;加强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管理与服务,落实优惠政策,搞好综合服务,重点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劳动合同的签订、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社保补贴政策的落实,提高就业稳定性。
安徽构筑百姓基本生活保障网
今年,安徽省将集中财力69亿元,全面启动涉及医疗、教育、卫生、低保方面的12项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生活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为百姓基本生活构筑制度保障网。这12项民生工程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拟定的解决措施。内容包括: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完善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水平;建立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生活救助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加速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和完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河南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关注民生必须在“实”字上见效果。河南建立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从2005年开始,河南省坚持每年向人民群众承诺“十件实事”,踏踏实实地落实,为民办实事。在农村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使200万人享受农村低保。全面实施城乡医疗救助,使128.9万人次受到救助。完成了81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又有68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和解决温饱。“三农”问题,一直是河南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新农村建设的扎实推进,河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河南省又解决了1597个村154.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53万户,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18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59.8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万公里,又有5.1万农户实现“户户通电”、1131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全省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