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胡成 通讯员余秀武
郧西县店子镇,鄂西北角的一个小镇,一个流传汉民族史诗《创世歌》的地方。
16年里,记者3次到店子镇采访,见证了这块土地摆脱千年贫困的历程,同时,每一次采访又让人无法回避那令人忧心的生态问题。
而所谓“生态问题”,并非仅仅是自然生态,从深层次讲是关于社会生态的问题。
古塔、石头标语、退耕还林假账,店子镇的这3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生态“符号”,我们又该怎样解读?
山梁上的店子镇,山坳中的店子镇,在蜿蜒起伏中奋力前行。
清代古塔
145年里13层古塔被泥沙掩埋8层
16年来郧西县森林覆盖率增加16
%1991年3月,记者首次来到店子镇,即为正被“活埋”的古塔所慑服。
铁山寺古塔位于大坝河边,建于清代的1862年。古塔原有5座,大者13层,小者7层,“檐角各系铜铃,风吹铃动,响彻山谷”。
古塔原为镇“河妖”而建,是为了保护山里难得的良田免受洪水之灾。历史开了个玩笑,正所谓“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随着人类的过度开发,树林砍伐殆尽,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泥沙淤积,近半个世纪以来,大坝河的河床就抬高了6米。
4座小塔被“活埋”了,13层的大塔也只剩下5层。
16年前,记者曾采访过79岁的曹茂胜。19岁时,她乘花轿嫁来时,古塔还有9层,还有人坐在塔内打“撮牌”。大山古木参天,大坝河波涛滚滚,帆船可直通汉江,镇上店铺林立,“店子镇”由此得名。
145年的风霜洗礼,泥沙掩埋,13层古塔只剩下5层。16年前,老人曹茂胜向记者讲述了这段历史。(摄于1991年3月,资料复制)
16年后,记者再次前往时,沧桑的古塔依旧挺立,“老寿星”曹老太已离世,享年95岁。她的外孙徐世明正在镇上给自己建一栋五层楼房,这是镇上最高建筑。他说,近年里洪水倒是少,河水却几乎断流。
几乎是年年干旱,有时庄稼颗粒无收。酷夏,水贵于油,于是,有人做起“水生意”,县里还派消防车为山民们免费送饮水。
16年后,县委书记卢富昌对记者说,古塔的悲剧是郧西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一个缩影,它的存在警示我们,一定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能竭泽而渔。
据县志记载,历史上的郧西“自古森林繁茂”,后因“大炼钢铁”和支援襄渝铁路、丹江水库建设,以及毁林开荒、“向山要粮”,致使郧西森林覆盖率降至30%,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70%,成为全省生态环境最恶劣的一个县。
郧西人的座右铭是“苦熬不如苦干”。16年里,郧西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森林覆盖率从30%增至46%。卢富昌书记说,我们是在为历史还债,为当年粗暴、短视的发展观还债。
现在,郧西县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更多地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工作的出发点。前几年,郧西县的“黄姜经济”成为县里的经济支柱,于是有的农民为图眼前利益,大量开荒种黄姜,县委、县政府花大力量制止了这股歪风,恢复了植被。
据去年省有关部门的调查,当年全省最贫困的郧西县,可持续发展能力跃居全省第18位。
春天到了,昔日到处荒山秃岭的郧西透出浓浓绿意。
石头标语
山上一个字竟有2.5个篮球场大
“典型的形式主义”成为“活教材”
2002年10月,记者途经店子镇时,意外发现山上的巨幅“石头标语”,被深深震撼。
在姜家沟村太平寨山上,赫然出现“封禁治理”石头大字,意为“封山、禁伐、治理荒山”。
当时,记者曾爬上陡峭的山坡对其中一个“禁”字进行实测,它竟有930平方米大小,相当于篮球场的2.5倍;而其中“封”字中的一“点”竟有45平方米,可谓世界奇观。
原村党支书记祝河海说,这是1999年5个村的2500个劳力,辛苦一个半月建成的。越泗河村距此25公里,农民们就带着被子、粮食来安营扎寨建标语,一天要干10个小时。
“封禁治理”每个字有两个半篮球场大,5个村的2500劳力耗时一个半月才建成,这是形式主义的“活标本”。(摄于2002年10月,资料复制)
林业职工武戈曾受命在太平寨的对面山上,用望远镜和步话机指挥建“石头标语”,他说,石头、水泥、水等物资都要从山下运来,往陡峭的太平寨运东西,几乎和登天一样难。一个农妇挑一担水上山时,两个铁桶滚下山,农妇又累又气,放声大哭。
老支书祝河海说,植树造林靠的是愚公移山的苦干精神,形式主义只能为官僚们的仕途开路,让老百姓受罪。
记者还发现,全县类似的“石头标语”有10余条,其中夹河镇的标语“做好水土文章,绿化湖北山川”,竟达5公里长,必须在汉江对岸的陕西省才能看得清楚。
有的乡镇别出心裁,要用白石头镶嵌“石头标语”,农民们迫于无奈,自己掏钱到陕西去买白石头交差。
此事经新闻曝光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省委书记俞正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斥责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浮躁作风”。
今年春季,记者第3次赴店子镇采访时,一位县领导说,“石头标语”成了郧西的疮疤,也成为全县党员、干部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官场病”的活教材。
记者采访时,正逢春季的会议高峰。以往这个时候,县领导一般要在各部门开20来天的会议,今年县里决定精简会议,把会议压缩到5天之内解决,相关的五六个部门集中起来开半天会,只讲问题,不讲空话套话。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县委要求县领导每月三分之二的时间到基层解决问题。
记者再次来到太平寨下,随着岁月的流逝,“石头标语”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但愿它真的成为历史。
退耕还林假账
林业站长冒领专项资金40万元
县纪检部门组织专班进山调查
今年3月24日,记者第3次来到店子镇采访,是调查虚报冒领国家退耕还林资金的事情。
1998年,长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湖北首当其冲。九八抗洪胜利后,国家痛定思痛,决定“以粮食换生态”,投入巨资退耕还林,然而,有人却打起了歪主意。
根据举报人提供的店子镇前庄村退耕还林登记表,在土地岭等地共有48户农民退耕还林387亩。记者随机抽查了14户农民,他们均否定有退耕还林,更没有享受每亩每年230元的补偿款,而按规定他们都应该享受3年了。
店子镇林业站长杨正远伪造52枚农民私章,骗取退耕还林资金40万元。这本退耕还林名册,就是他弄虚作假的活证据
祝庄华夫妇年老多病,种了10亩坡耕地,忙得连大年初一都在坡上干活,可一年下来,亩平纯收入只有70元钱。从登记表上他们早已“退耕还林”7亩地,而他们自己却一无所知。
黄春才、鲍友香是夫妻,在登记表上,他们分别“退耕还林”10亩,而记者见到他们时才知道,他们根本没有承包地,哪来退耕还林?
该镇店子村的登记表上,“观上”共有29户农民退耕还林350亩。记者调查发现,这是一块抛荒地,多年没人种了。这29个农民中,有7个是假名字,有21个是多年前搬迁到外地的农民,有1个多年前已去世。
60岁的郑礼金还在这陡峭的坡耕地上种庄稼,而在退耕还林名册上,三年前他就已经“退耕还林”
根据记者的采访,郧西县县委组织专班进山调查。3月30日,县纪委负责人胡勇打来电话告知,据初步调查,店子镇林业站长杨正远私刻农民私章52枚,骗取退耕还林资金40余万元。目前,杨正远已被“双规”。
对涉农腐败案件的查处,是近年来郧西纪检、监察部门关注和打击的重点之一。近7年来,郧西累计退耕还林36万亩,目前,国家已兑现补偿款1.5亿元。胡勇说,他们将扩大战果,深挖退耕还林中的腐败问题。县委书记卢富昌说,反腐败是比脱贫攻坚战更为艰巨的工作。此次对店子镇退耕还林中腐败案件的调查,就是党内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完美结合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