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北京,绿绽枝头,春暖花开。记者来到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采访,发现这里馆藏的中医药文物及史料非常丰富,馆藏文物远至战国时代,近至民国时期都是
传世珍品,这些馆藏实物让曾经参观过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中国医史专家、文献专家、考古专家赞赏不已。不仅如此,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众多专供皇族宫庭御用药品、药具,更增添了它的神秘。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每一件的展品背后,就是一部风雨御生堂的兴衰历史,让人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中华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医术的智慧。
| |
北京御生堂博物馆馆长柏杨告诉记者,御生堂初为“白氏药铺”,系山西榆次白氏始创于明代万历36年,距今已有将近400年历史。原址在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后转到河北,最后落户北京,目前安置在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王府街1号的王府公寓。白氏家族祖上在明清时期曾出过两代御医,告老还乡之时,乾隆皇帝赐予“御生堂”匾额,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以后便以御生堂为名。
柏杨馆长指着博物馆中复原的御生堂老药铺向记者介绍,药铺里的陈设都是按照御生堂老照片里的场景摆放的,博物馆每一处的设计都是我们精益求精的体现。在博物馆内,有乾隆帝御笔亲题的“御生堂”老匾额,手捧灵芝的明代神农雕像,生了锈的铁钩挂着木色斑驳的幌子,老式药柜上立着的药王像,柜台上摆着出诊用的红木药箱……简直让我们穿越时空,重回到二三百年前的明清时代。按着当时的旧貌陈列的御生堂曾使用的各种金银药器、老药柜、老账本和御生堂当年使用的带有甲骨文字的龙骨和熊胆、红珊瑚、龙骨、犀角等珍贵药材,让人感受到当时老药铺前人来人往,生意红火的景象。
一部中医药学发展史
“御生堂是集中医、中药、历代医具医案于一体的商号、药铺,它不仅有医道高明的医生,而且所制丸散膏丹皆货真价实,载誉民间。”柏杨馆长告诉记者,“御生堂兴盛时期曾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等地都有分号。近年来,御生堂后世传人越来越感到应该把中医的历史文化展示给世人,使人们了解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感受华夏医药医术的神奇。为此,御生堂人历尽千辛万苦,走遍万水千山收集整理挖掘祖先的文物,就有了今天的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从《内经》时代的九针、砭石到宋代的黑釉大药缸,再到明清老药铺医方广告包装,无不述说着中医的源远流长。从带有甲骨文的龙骨、汉简、给同治皇帝开的宫廷御方到有百年历史满墙的老草药标本,这些绝世珍品无不展示着中医药文化与传统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
展厅里的展品诸如良渚文化时期的玉针、辽代用于包针筒的手帕,有着300年历史的灵芝,清代太医院按摩器、清代医用藏冰箱等,清代名医劳徵、有“江南药王”美誉的胡庆余堂、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首施今墨等人使用过的医案,同仁堂、鹤年堂和胡庆余堂的药目药方,各种朝代的药缸、药勺、药杵等各种中药用具。青铜质、牙质、竹质、檀香木质、黄杨木质等大大小小各种砭石用具;玉针、骨针,青铜针、扁鹊针、梅花针等,各个朝代的,各种质地的长长短短的针灸针具。还有李时珍、孙思邈的木雕像,针灸铜人像,远古时代的解剖图,各种练功的挂图,占卜的医卦,历代医药的说明书,几百个老广告,明清时期制作至今尚未开封的中药,数千件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白瓷雕花药罐,每个正面都有釉下彩书的老药铺名称、字号、地址和药名……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每一件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让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历经战火和‘文革’等,很多文物保存下来非常不易,而收集工作更加困难。就是那个宋代的黑釉的药坛子,在‘文革’期间,不得不忍痛把上面两个白色的‘内府’字刮下来了,然后里里外外都拌上泥,作为腌咸菜的缸子多年才保存下来。”柏杨馆长告诉记者,“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教授见到此药坛后,觉得非常难得,因为像这种药坛目前见到的只有3个,一个在上海博物馆,一个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馆,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的是最大最完整的一个。”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不仅影响国内民众,还吸引着大量的国外学者纷纷参观学习,”柏杨馆长介绍说,“2003年开馆的第一年,就有近10万人来参观,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外国人,可见中医文化也逐渐被外国人接受,并不断地传播海外。”
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在参观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后表示,很多中医陈列馆都是史料、文献居多,而实物东西非常少,而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实物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北京市文物局专家参观后表示,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是北京最好的医药博物馆。
“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文物超过几十万件,仅馆藏的老广告就有10余万张,还有将近3万件中国古代陶瓷玩具珍品,这些珍品中的部分藏品展览近期将向世人开放。”柏杨馆长告诉记者,“我们要把御生堂办成全世界中医药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让更多热爱中医药和中华医药文化的人们都能看到这些民族瑰宝,把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 (标题书法:沙英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