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激活一池春水--德州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特别报道①
本报记者郑野军郑勇军
德州、温州两市相距千里,禀赋各异,但发展道路却殊途同归:都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富民兴市第一增长点的战略地位 。
两市的民营经济也由此出现了铺天盖地与顶天立地并驾齐驱、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一个以温州模式享誉神州,一个以后发优势备受瞩目。
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有哪些?
冲破旧观念、旧思想、旧框框
走进温州、德州,我们听到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服务民营企业就是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地区经济”、“把民营经济搞上去,就找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佳结合点”,强烈地感受到两地人民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观念空前更新、思想空前活跃的火热氛围。
可是,有谁能想到,这一切都是在一次次激烈的观念碰撞、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取得的。
温州、德州在发展民营经济的过程中,都曾面临着破除思想障碍的挑战。
在温州,我们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1982年,温州“螺丝大王”、“电器大王”等发展民营经济的“八大王”,除一人远走他乡,其他人都因“投机倒把”等“罪名”而入狱。“虽然两年后我们都被平反。但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有多保守,发展民营经济难度有多大。”南国四月,已是春暖花开,可是,回忆起这段辛酸往事,“八大王”之一的“电器大王”胡金林的心仿佛还笼罩在严冬之中。
这样的严冬气息,同样困扰过德州。对此,德州民营经济发展委员会党组成员张开军有着切身的体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的朋友开了一家小加工厂,由于不堪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两个月后,只得忍痛关门。
僵化守旧的思想如泰山在顶,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打开思想闸门、解放思想,发展民营经济便无从谈起。温州、德州两地都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大讨论,从上到下解放思想。
尤其是德州,从1998年开始,便在全市范围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大会上,市领导坦露心声:“近乎‘零资源’的德州,不发展民营就没有出路!”短短一句话,振聋发聩。此后,每年德州都会通过广播电视直播的形式召开一次一两万人的解放思想大会,同时,还组织群众、干部到南方发达地区接受现场教育,仅德州平原县,便连续几年包专列,组织千名农民下温州等地进行“洗脑”。各地民营经济突飞猛进,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局面,令安于现状的人们危机感大增。
为了给当地的思想解放烧上一把熊熊之火,德州市委专门在皇明召开常委会,研究解决制约皇明发展的问题。这在德州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对当地的解放思想起到极大推动作用。此后,德州又多次在民营企业召开现场会。“这意味发展民营经济已成了德州压倒一切的任务。”一位曾亲历这场规模空前的解放思想活动的干部这样说。
不破不立。通过解放思想,人们头脑中的旧观念、旧框框土崩瓦解。
两地逐渐扫清了发展民营经济最大路障。在德州,作为思想解放的一个体现,提出“发展民营经济就是发展德州经济”,并在2003年因势利导地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招商引资一起确定为推进加快发展的两大“天字号”工程,写进有关文件。观念的空前更新、思想的空前活跃,为两地民营经济按上了动力十足的精神马达。
变“候鸟经济”为“榕树经济”
“民营经济既是草根经济,也是候鸟经济,哪里环境好,就往哪里飞。”走德州、访温州,这样的说法,一再被两市人提起。这样的说法背后,反映的是两地对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营造亲商、富商、安商、扶商环境的一致认同。
如何优化环境?温州、德州两地的做法各有千秋。
名不正则言不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家庭工业受到歧视的大背景下,温州相继出台《挂户经营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私营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关于股份合作规范化若干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承认挂户经营的合法性,并给股份合作企业戴上集体企业的“红帽子”,从政策层面为民营经济松绑。而在德州,则通过“天字号”工程,确立了民营经济的地位。
困扰民营经济的身份问题得到了解决。
但现实中,因缺少法制化、执行政策随意性大、办事透明度低、相互擎肘,而造成的机关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四难现象,仍会扼杀人们发展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对此,皇明董事长黄鸣直言不讳:“政务环境的优劣,决定民营经济能否从‘候鸟经济’变为‘榕树经济’落地生根、遍地开花。”
温州、德州不约而同选择了高压手段,优化政务环境。在多次采取措施改进机关作风后,2003年,温州大责任编辑:亦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