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改善民生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刘栋
编者的话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始终走在前列,积聚了大量优质资源,呈现出了诸多发展亮点。
从今天起,文汇报推出“和谐发展长三角”栏目。首批“改善民生系列报道”,将着重展示长三角地区在改善民生、促进民和,解决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方面的重大政策、重要举措和突出成效。随后,本报将组织采访队伍深入长三角及周边区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长三角区域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实践,真实记录各地“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和新面貌。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将深入采访、聚焦报道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闻亮点,以推动长三角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让城乡百姓特别是困难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掷地有声的承诺,正在长三角大地上逐步成为现实。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省市各级政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编织了一张农村民生保障的“大网”,让农民兄弟也享受到了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的实惠。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让农民“因病致贫”
谈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家住江苏常熟沙家浜的农民黄建国有着切身感受。“两年前,我心脏病发作到上海去做手术。医院开出的5万多元的治疗费让我犯了愁,这几乎是我家全部的积蓄。祸不单行,家里养殖的大闸蟹也因没人照料都死了。”
让黄建国没想到的是,从上海看完病回来,村里的合作医疗办公室就通知他去报销医药费。“当初参保只交了20元,如今一下子就报销了2万多元。”拿着报销的这笔钱,他买了几千斤蟹苗。去年,仅大闸蟹养殖就收入3万多元。
黄建国只是长三角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众多受益者中的一个。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提前基本实现了中央关于2008年基本建立新农合制度的工作目标。据浙江省卫生部门统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了全省87个县、市农村,共有1421万人次受益,累计报销医疗费用33.32亿元。而江苏省建立新农合制度以来,累计有310多万人次得到住院报销,9000多万人次得到门诊报销。截止到去年年底,江苏省新农合人口覆盖率已达到90.5%。上海则在去年实现了郊区10个区县、114个乡镇和1197个行政村的医疗全覆盖。从1998年至今,9年间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总额增加了10倍,补偿人数增加了11倍。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筑好最后一道保障网
对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农民顾福寿来说,要是没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他们全家的日子真不知道该怎么过了。自从大儿子10年前得了肝硬化之后,光治病就花去了20多万元。他和妻子都已经70多岁,家中没有任何经济来源。
余杭区民政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为他申请了低保。自2002年以来,老顾每个月都可以领到60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用顾福寿自己的话来说,这笔钱成了他全家的“救命钱”。
长三角地区是在全国率先实施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的地区,早在1998年,浙江省就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农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截至去年年底,浙江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3.98万人,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为149.65元/月人,全年支出农村低保补助金5.51亿元。
江苏自2005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目前,江苏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52.96万户105.8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2%,累计发放保障金4.72亿元。
上海在建立低保制度时,采取了城乡同时启动、同步推进的办法。2006年,上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覆盖13.16万人,低保标准也提高至每人每年2560元。
被征地农民保障——一个也不能少
“做梦也没想到,我这个农村老头如今也像城里人一样,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了。”说起这件好事,浙江省嘉兴市余新镇余北村16组68岁的农民项玉宝笑得合不拢嘴。2002年,嘉兴市开始实行农村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后,项玉宝和老伴每月可以领到900多元的养老金,这让他们老两口没了后顾之忧。
作为较早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安置的省份,2002年浙江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征用工作的通知》,对现有征用制度进行改革,加大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力度,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实施“土地换社保”的制度,浙江被征地农民有了基本生活保障。
2005年9月,《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办法》正式实施,这也是国内首例以法规的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的做法。截至去年,江苏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覆盖人群已达170万人。
为缓解农村土地征用带来的社会矛盾,上海于2003年10月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小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截至去年11月底,小城镇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已达136.38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