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农村备春耕时节,送科技下乡活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农业科技成果单靠“活动”能解决多少?我省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项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地头至少要用10年时间。
问题 科技大集时间太短
近年来,我省每年都通过举办“科技大集”送科技下乡活动。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不仅需要“科技大集”,更需要农业专家“下长乡”。
记者采访绥化西太平村农民蒋宝江时,他说:“农民种地需要科技知识。特别是这几年,俺们都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无公害生产,新种子,新技术,都对俺们致富增收有很大帮助。但是,基层农技人员太少了。他们大多是在科技下乡之类的活动中,到乡下来看看,真是上午来了下午走。平时,俺们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农技员帮助时,很难找到他们。”
农技人员掌握的是农业科技,他们的主要活动舞台在农村。离开了农村,农技人员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农技人员应该把农村当作自己的家。至少,应该当作自己的老家,平时常回家看看。
“科技大集时间太短,不解渴。”绥化北林区津河村农民孙洪全十分感慨地说:“农业新技术没有专家指导,谁敢用?都怕试砸了!”
面对农民对科技的渴求,省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魏冀西说:“多年来我省建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应当担起主角。”
症结 推广网络出现断层
据了解,乡镇机构改革以来,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乡镇农技推广站与农机站、水产站等事业站合并成为1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种合并设置的方法,实际上是把乡镇农技站划归为乡镇政府的一个机构,打破了过去对乡镇站实行的乡镇政府和县推广部门双重管理的管理机制,出现多头管理却无人管理的局面,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数量急剧减少。
据统计,我省目前市(地)、县(市)两级推广机构共有编制3032个,比改革前减少225个编,减少6.9%%;乡镇推广机构原有人员4679人,现有推广人员2430人,比机构改革前减少大约48%%。加之农村税费改革,村级农民技术员“误工补工”报酬无法兑现,村级推广网络也名存实亡。
宾县,乡镇推广机构原有编制60个,机构改革后被挤占的就达31个,剩下的29人中真正能担起工作的还不到50%%,还要经常被抽调到民政、经管等部门工作,几乎没有从事业务工作的时间。绥棱县,原来每个村都有1~2名农民技术员,由于报酬问题得不到解决,目前已全都没有了。
从历史上看,历次机构改革农技推广部门都是首当其冲。在改革中,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的推广部门却被削弱,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陷入“线断、网破、人散”的尴尬境地。
呼声 农技推广亟待引起重视
经过多次体制改革的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保障机制、推广机制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些与现代化农业不相适应的问题也尤为突出。
在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落后的设施与现代化农业生产要求的服务功能越发不相适应。据省农技推广站站长介绍,我省从1981年开始组建县(市)推广中心,至今已达24年之久,由于受当时财力限制,一些中心建设本身就先天不足,建设标准不高。房屋年久失修,设施设备陈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开展农业技术服务的需要。林口、依兰等县推广中心到目前全单位只有一台计算机,必要的培训设备更是无从谈起,培训方式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原始水平,与现代化的网络培训、远程教育等培训方式相差甚远。全省还有近四分之一的县推广中心化验室没有必要仪器设备,无法开展土壤化验、环境监测等工作。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转化速度慢,根本原因在于用于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资金严重短缺。据统计,全省县级推广中心除哈尔滨市所属市县和其他个别市县有一些推广事业经费,绝大多数没有任何事业经费。省、市推广部门给各县(市)推广中心下达的推广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每年都在20项左右,面积多在200万亩次左右,由于没有相应的经费作保障,只能靠各县(市)自筹资金去解决。
推广人员知识老化也与日新月异的农业技术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态势。基层推广机构人员中大多数是上世纪80年末和90年代初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2000年后各县(市)中心基本上没分配过大中专毕业生。大庆市乡镇推广部门多年没有进过专业毕业生,这次改革43岁以上技术干部又全部退休或退养,现有人员中35岁以下的只有一人,存在着技术干部严重青黄不接的问题。而且,长期以来,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得不到学习提高的再教育机会,知识老化现象严重。据统计,我省县、乡级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5年内参加过培训的人数占64.9%,即平均每年13%的农技人员才有受训机会,但大多数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时间仅为1周左右;每年仅有3.3%的农技人员接受3个月以上的培训。
出路 建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
面对当前我省基层推广机构解体,县级推广中心又无力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技术的需求的现状,专家建议,整合农技推广资源,集中优势人才,建设以种植区域和专业划分的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显得十分必要。区域站的建立将改变当前基层农技推广网络断层的局面,也会切实解决过去基层站暴露出的管理体制不顺、人员素质较低、经费渠道不稳等突出问题。专家指出,建设区域站的条件已经成熟。由于乡镇财务制度的改革,原乡镇农技人员工资由县统一发放,因此从乡镇中抽调部分水平较高的农技人员补充进区域站工作就变得可能。另外,区域站的建设在外省已经开展,甘肃省到2004年已建成45个区域站,总投资800多万元。我省的哈尔滨市和绥化市部分县也已经开展区域站建设工作。
区域站就是实行按优势主导产业区划,跨乡镇设立农技推广区域站,作为县级农技推广机构的派出单位,承担公益性推广职能,原有乡镇推广机构改制走向市场。
专家建议,区域站应依据各县(市)种植规模大小,在原来基础条件好的乡镇综合服务站基础上建设,建设要以点带面。比如,耕地超过300万亩以上的县建设5个以上“区域站”,耕地在100-300万亩的县建设3个以上“区域站”,耕地在100万亩以下建设2个以上区域站。
与此同时,为了使农技推广工作在基层更广泛的开展,县级推广中心还应在村级创建农技推广协会,大力发展屯科技展示户,专群结合、互补互动,实现公益性事业单位参与指导与农民自我服务相结合,更大规模地开展具有农技推广特色全程系列化社会服务的三元推广之路。为了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专家建议,各级推广部门应该紧紧围绕提高服务水平与增强服务功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积极开展如标志性示范工程、“110热线”等推广方法的创新工作,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农技推广的社会认知度,使农技推广工作效率和主动性不断提高。(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