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妈妈洗一次脚,帮家里做一次家务……在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过程中,你是否也曾接到过这样的“硬任务”?昨天,“2007两岸四地生命教育论坛”在向明中学召开,与会校长不约而同地指出,“生命教育”无需额外“穿衣戴帽”,善于抓住身边小事启发孩子的爱心,才是明智之举。
教师分享生活经验
澳门大学附属应用学校校长陈建熊曾在香港、澳门多所学校任职,每到一校任职,他便会定期安排8分钟的全校“早会”时间,请老师们讲讲自己的故事。女教师讲起了自己生育孩子的经历,让大家明白了母亲养育儿女的辛苦,渐渐的,过生日时讨礼物的同学少了,回家陪伴妈妈的同学多了;有的同学过于追求穿着打扮,老师从小女儿不要全球风靡的外星人“E.T”玩具讲起,告诉大家,女儿是因为没有看过电影,所以无法发现“E.T”的可爱,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注重外貌,忽略了内在美的修炼。
校园处处都有“教材”
生命教育教材何在?在台北县积穗国中校长李玲惠倡导的“友善校园”中,任何身边小事都能成为活教材。低年级的孩子上课打瞌睡,老师没有一味批评他“浪费生命”,而是请全班一起寻找新课桌椅的木材从哪来,有“几岁”,结果,孩子们惊讶地发现,这些木材竟是来自原始森林的百年老树,了解了另一些生命为自己做出的贡献,孩子们上课不由自主地认真起来了。在李玲惠看来,生命教育,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而是要启发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本报记者陆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