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朝霞上路。
行走在山道上的马帮。
跃上马背装货。
近日,在梅县东部山区西阳镇,来了一支由40多匹马组成的马帮,他们迎着山间的晨雾出发,披着夕阳洒下的彩霞归来,成为客家山水间一道生动的风景。马帮,这个距离现代生活已经很遥远的称呼,今天真实来到了客家山水之间……
昨日,记者来到西阳镇,见到了马帮的老板、今年30岁的李泽敏。李泽敏说,他们来自西部——广西百色田林县浪平乡。他告诉记者:“我们家乡是山区,交通不方便,家家户户都养有几匹马,马既是我们的交通工具,也是运输工具。
我们从两三岁开始就会骑马。”
工人病了,马也会掉眼泪
百色地区历史上就有马帮,主要从事长途货运,但渐渐被现代交通工具代替。1992年,在国家西电东送工程“天广第一回”线路建设时,由于山高路险,是马帮的参与,解决了施工物料运输困难的问题。从此,马帮伴随着现代输变电工程的建设而重新兴起。
“马是山上车,车上不去的山,马上得去,这种近乎原始的方式,可以将一批批材料运送上建高压线塔的山岭。”李泽敏说,现在仅参与广东境内电网建设的,就有上百个广西马帮的四五千匹马骡。目前在西阳镇除了他,还有另外一个有近30匹马的马帮,老板也是田林县人。
李泽敏说,他投身这一行业已经8年了。最初是给人家打工,从2004年开始买马自己领工当老板。在这个马帮里,有18匹马是他自己的,另外20多匹是从3个老乡那里调来的。“只要有活干,马不够用时就找老乡,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实现了联网经营。”几年来,他带着马帮走遍了广东各地的山区。运输物料是按吨数和距离来收取费用的,运费大大低于人工运输,同时既要养马又要养工人,利润非常低。“全家十多口人,基本上靠这18匹马养活。”
在马帮的驻地,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告诉记者,靠山谋生,马帮只能驻扎在山下,工人们的生活自然辛苦。山下有房租时租房住,无房租时只能自己搭大棚住。每个工人负责3匹马,喂马、上货、赶马等所有工作全由一人负责,下班后还要放牧和看管好马。老板包吃包住,每年能从老板那里拿到8000元工资。
人马朝夕相处,会不会有感情?“肯定有!马通人性呢。”李泽敏说,这些马都特别听工人们的话,工人们也特别爱惜马。马病了,工人会掉眼泪,有时工人病了,马也会掉眼泪。
马一次喝半瓶酒提劲
他说,每天除了喂草,还要给马喂麦皮和玉米等饲料。“马吃这些就像人吃肉,吃了干活才有力。有时马匹连续赶工太累了,我们就要给它们灌‘国公酒’,一次半瓶,一个星期后马又会精神抖擞。”
当日马帮的任务是将水泥沙石运到离装货点500多米高山上的施工点,每匹马装上4包水泥,也就是200公斤。工人们还在装货的时候,已装好货的马匹就在头马的带领下,排成队、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上走,后面的马再跟上,秩序井然。把货运到施工点卸下来,工人们便跃上马背,悠然地下山,一个来回,用了不到半个小时,就往山上运了8吨多的水泥。就这样,他们每天要走10个来回。告别时,李泽敏告诉记者,他这个马帮已经在这里干了3个多月了,再有两个月就可以干完。到时,马帮又要到有活干的地方去了。 文/图 记者叶仕欣通讯员何志林、张文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