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泽、杏花岭、万柏林、小店、尖草坪五城区近年新增学生4.3万余人,但新增公立学校仅有两所
“挤挤一堂”:钱地教师都是事儿
“中小学校的班容量要控制在56人以内”,省教育厅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今年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再次强调。
| |
多少学校
呈现“挤挤一堂”
30多平方米的教室内,密密麻麻地摆放了七八十张课桌,中间只有窄窄的两行过道,除了讲台,别的地方再也无法容纳一张课桌。学生的小脑袋一个挨着一个,转个身子都很困难。要想看清黑板上写的字,只能透过前面同学的缝隙往黑板上看。最后一排的学生的背上总是蹭着些许白灰;前排的学生,伸手能摸到老师的衣襟,“老师打个喷嚏就能溅到脸上”。抄笔记时,胳膊肘不时碰到临桌同学。
天气还有些凉,教室的窗户关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汗味时浓时淡。窗外阳光明媚,照得黑板上白花花一片,有的学生看不清老师的板书内容,低头在笔记本上画着圈圈。还有的已进入梦乡,嘴角挂着口水,引得邻桌不时窃笑。
3月18日至4月初,记者走访太原市诸多“重点学校”、“示范学校”———青年路小学、新建路小学、双西小学、桃南小学、南内环小学、36中、12中、14中、25中等,上述场景多次出现。一些家长向记者抱怨,由于教室里太挤,孩子们已经习惯侧身单手写字,回家后怎么也纠正不过来。春季是流感等传染疾病的多发期,家长们急在心里,却无计可施,“班容量小的学校,教学质量上不去,想上好学校,就只能认同这种现实。”
事实上,早在2002年,太原市教育局就在全省率先提出控制班容量的要求,但时至今日,控制班容量的事依然难尽人意。
2005年9月,省教育厅检查组对全省11个市、36个县(市、区)131所学校(其中高中37所、初中44所、小学50所)的抽查结果显示,除少数学校班容量符合要求外,大多数城镇学校班容量都超过了标准,其中,小学平均班容量在60人以上,有的达到85人以上;初中平均班容量在70人以上,有的学校达到100人以上。“这种状况,到目前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
“早知道要招这么多学生,当初设计建筑时,就应该把我们学校的教室建成大学那种阶梯式教室”,一位小学校长开玩笑说。
无奈之举
开展“大班化”教学,老师们各显神通
如何开展大班化教学?在上级有关部门一再强调限制班容量的要求下,这样的课题自然无法登上大雅之堂,更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持与扶植。但在私下里,教师们却在纷纷交流有关心得与经验:
王艳(化名)是太原市一所小学的英语教师,代着四年级两个班及三年级两个班共四个班的英语课,一周上12节课,每班的学生都在65人以上。她说,一个多学期过去了,她至今仍然无法记住许多学生的名字,也无法实现与每个学生的完全交流,但教学效果还不错。她的经验是,要有效利用多种教学形式———个体活动、同桌活动、四到六人的小组活动(一行或一排学生)、集体活动(男生或女生,一半学生,全体学生),以达到大班容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动而不乱,活而不杂,学而有序”的境界。
如何解决班容量大了以后学生回答问题机会减少的问题?霍红开(化名)老师的办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开火车”的方法,从某组的第一个学生开始依次向后,让他们逐一回答问题,如语文教学中读生字卡片、数学教学中做口算练习,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每周二下午请小组长统计这两天谁还没回答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次数较少,那么周三、周四她会多提问这些学生……
学生多了,没时间批阅作业本怎么办?按批阅一份作业需要两分钟计,代四个班课,每班70多名学生,一天下来就是近300份作业,完全批阅一遍需要将近10个小时,那得不眠不休不备教案才能做到,加上每天至少还要上两节课,外加上下午自习管理,课间操跟班,放学后对学习后进生的辅导———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用一些老师的话说,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头晕脑胀,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更不要说学习充电、观念更新了。对此,赵德刚(化名)老师的办法是,只批阅小组长的作业,再由小组长拿着标准答案”批阅其他学生的作业。好在他是一名数学教师,他的办法那些语文教师无法学习———作文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字迹工整、字数写得多、开头结尾好的拿高分,别的随便给个分数……”
班容量超标,教师工作量随之加大,为鼓励教师们的教学积极性,诸多学校纷纷出台相应奖励机制———“课时费、自习辅导费、班主任费、教学目标达标奖……”走访太原诸多名校,教师们的收入清单中,这些名目的收入比比皆是,大多超过工资收入,有的甚至超过数倍。即便如此,教师们并不全都买账,“真怀念下乡支教时的那段岁月,一个班才24个学生,那种教学效果才真叫个好。”不止一位教师如此吐露心声。
“我们也不想班容量过大,时时担心主管部门批评不说,投入的管理精力也增大了许多,还总担心出现安全责任事故”,面对班容量屡减屡增难以瘦身的局面,众多中小学校长同样有苦难言,“教育资源不平衡,好学校就这么几所,谁家的孩子都想来上,有的根本无法拒绝。”为让孩子上好学校,很多家长想出假买房、假入户、挂户口等方式,每年招生时学校挨户核实也无济于事。
加上借读生、择校生、“条子生”等,很多学校只能“超载”运行。
数字说话
4.3万名学生和两所学校
为解决班容量问题,太原市教育局要求各学校从源头抓起,在招收新生时就严格控制好班容量。但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影响,这一问题自2002年提出限制班容量之后显得日益突出———2002年,仅小学在校人数就比2001年增长7347人,2003年比2002年增长3041人,2004年比2003年增长15003人……这一问题终于在2005年6月20日至7月1日间全面爆发,“当时正是全市统一的小学新生入学报名时间,各小学纷纷反映要求入学的学生人数大大超过各学校批准的招生数,学校无法接收———尖草坪区的兴华街一带,杏花岭的府西、府东街沿线、迎泽区的迎泽街以南,小店区的坞城路地区、平阳路地区,万柏林的下元地区、漪汾街等地区,纷纷出现大批学龄儿童不能就近入学或无学校可上的问题。”太原市委市政府曾为此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解决方案。
学校周边,尤其是热点学校周边新增大量高层住宅,居住人口及适龄入学儿童成倍增长,但配套的学校的建设工作却没能跟上。太原市教育局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太原市迎泽、杏花岭、万柏林、小店、尖草坪五城区近年新增小区住宅户数达8.2万余户,新增居民约26.2万余人,新增学生4.3万余人,但新增公立学校仅有文华苑附近的第三附属小学和48中两所,无法满足需要。“太原市至少10多年没有新修别的学校”,太原市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回忆说,“财政拨款中,用于教育事业的拨款逐年增多,但主要用于给教师增发工资,真正用于教学硬件设施的建设资金少得可怜”。
据了解,早在2001年,太原市就已出台《中小学校教学用地保护办法》,要求规划、土地等部门切实保护教育用地。2005年11月4日,在当年“入学风波”过后,《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出台,规定“今后,凡新开工建设的住宅小区,要优先安排中小学校、幼儿园建设,保证首批入住学龄儿童能按时入学”,“按照规划应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并已享受政策减免的新建住宅小区,必须按规定建设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按规划不需要配套建设中小学校、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住宅小区,开发单位必须按规定足额交纳中小学校建设资金”……但据太原市教育局透露,截至目前,太原市各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包括一些政府投资项目,挤占教育用地现象依然十分普遍。
症结所在
并非全因教育资源不均衡
“班里这么多学生‘挤挤一堂’,根本没有时间搞清楚多少学生是否听懂和掌握了课堂知识,更无法逐一了解学生的性格而因材施教,激发潜能,这样下去对学生的成长极为不利。”太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施永宁强调,“班容量过大带来的最大最直接的隐患首先是安全问题,其次是健康问题,然后才是教育质量。”
教育资源不平衡,优质教育更不平衡,这是导致班容量不断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省教育厅及太原市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均表示认同,但并不认为那是导致学校班容量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更不是唯一原因。“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原有规模布局不能满足需要;城镇人口增长,政府投入不到位,一些地方基本未投资或很少投资建设新学校;区域内学校发展不均衡,择校现象严重;个别地方对控制班容量工作重视不够,学籍管理不规范等。”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使得班容量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以太原市为例,连同民办学校在内,目前共有小学1007所、初中165所、高中80多所,承担着31万多名小学生、15万多名初中生以及8万余名高中生的教学任务,每年有两三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由于各类学校占地及建筑规模不同,高中部分基本已能满足实际需要,初中部分稍有缺口,但小学尤其是城区部分缺口很大,即便所有学生平均分配,城区内学生还是有可能突破班容量所限。“国家教育部要求的班容量是每个班45人左右,那都是经过专家科学论证的。但根据本地实际,山西省及太原市目前只能提出每个班不能超过56人的要求。”加之教育资源不平衡,尤其是优质教育更不平衡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导致部分学校班容量超标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村向城市集中,边缘地区向中心地区集中,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集中”。
为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2006年,太原市教育局将当年参加工作的109名教师全部下放到中心地区以外学校,并逐步启动支教下乡工作……“教育局目前所能做的,只能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些最大限度的局部修正。要想彻底解决班容量超标问题,必须引起政府足够重视。”本报记者 李建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