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西部风沙源》连续报道之十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郭长江许新霞文/图似乎每一个抗击风沙的故事都有着相同的经历。但在从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到库尔勒的300多公里路上,我们的结论是:命的果子,不一样的味道。
在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采访的时段里,我们时刻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感染着。在31团的一块长20多公里、宽600多公尺的林带里,我们看到仅仅四年的光景,碗口粗的胡杨已经傲风斗沙、挺立在沙漠上。
郭飞副团长告诉我们,塔克拉玛干和库木塔格两大沙漠的最近相连处,只有三公里。但随着农场绿色长廊的兴建,已将其握手的态势完全阻断。
在现场,我们看到了壮观的一幕:一道道沙粱如一条条巨鲸般温顺地斜躺在沙窝里,时刻准备露出它狰狞的黄色面目。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这执着地固守,我们的绿色还能支持多久?然而,我们却在距离兵团只有十几公里的尉犁县的农田里,看到大水漫灌的情景可谓比比皆是。同行者告诉我们,兵团的水费价格要比地方高很多,而且申请水的指标很困难。这天地两重天的待遇最终导致两个大相径庭的结果。正所谓,命的果子,不一样的味道。
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塔里木垦区驻有31、32、33、34、35五个团。五个团遥相呼应,各自种植的防风固沙带相互联手、策应,形成了这一带特别是塔里木河断流后奋力与漫漫黄沙抗争的一支强大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各团的所在地均被称为团部。从建制和建筑特色上来看,和宁夏的一些成规模的乡镇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它的旅馆、餐饮等第三产业从表面看发展得不是太好,很少有上规模和水平的。我们注意到:由于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只有几十毫米,当地人很喜欢穿平底布鞋。许多鞋底,甚至是用手工衲出来的,非常惹眼。从31团出来后,带着多少有些沉重的思索,我们继续穿行在奔向库尔勒的路上。不远处,仿佛已看到库尔勒夜色下星光点点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