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不久前举行“双拆”动员大会,提出:今年打造60个“无违建小区”、100条“无违建道路”和50个“无违建片区”,第一目标是要在小区、背街小巷拆违200万平方米。市长蒋宏坤在会上重申“违建零补偿”,并表示要“先拆党员干部的‘违建’”。
违建不仅为南京独有。可以说,这是全国所有城市普遍都存在的“恶疾”。南京市强力推进违建拆除,顺理成章地引起全社会关注。
城市公共空间是全体市民最宝贵的资产,也是一个城市竞争力、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管理不到位,影响城市功能的发挥,城市竞争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建设部专家认为,我国有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同时存在最软弱的违法建筑查处的拆除机制,两者严重不匹配。公共空间的管理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对违建等城市疾病无动于衷,以不作为暗许违法行业,或少花力气,以罚款了之,这是对公共利益的冷漠。
在前不久扬州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直言不讳地指出:“违章建筑的大量出现、存在甚至蔓延,是零星的乱搭乱建没有得到及时制止和拆除造成的,是管理部门拖延失管行为所造成的恶果,没有把问题处理在始端即低成本状态。”他说,违法建筑的建设程序,往往是先搭一个简易棚,没人来拆,几个月后就变成砖木结构房子,再没有人拆,就变成了钢混结构的房子,尔后干脆变成花岗岩贴面的建筑。按每平方米造价2000元来算,100多个平方也有几十万资金投入。这时管理部门突然要求拆除,极易引发冲突。
彻底医治违建恶疾,根子还在机制。高速的城市化为我们的城市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造就了非常复杂且日益增多的管理盲区。如果把城市公共空间看成一个人,管理部门就好比是医生。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医生不经常去会诊,也没有预防在先,等小病拖成了大病,大病变成了癌症,再去动手术,花费昂贵且不说,病人能否起死回生也是个未知数,而且病人与医生还容易发生冲突。
为打造“无违建”区域,南京市这次动了真格。据悉,为防止“两区接合部”拆违出现扯皮现象,今年拆违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操作,即“不论违建者的户口在哪个区,违建房屋在哪个区就由哪个区拆”。今年的拆违还有“四先四后”:先单位,后个人;先党员干部,后居民群众;先经营性违建,后困难群众居住型违建;先自拆后助拆,最后实施强拆。蒋宏坤市长在会上特别重申“违建零补偿”,这将从根本上遏止乱搭乱建的利益冲动。业内人士评论,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违建之风就有望得到彻底扭转。本报记者郑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