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刘伟来说,今年的春节过得跟往年不太一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家乡安徽省定远县炉桥镇周边的7个村。曾经如此熟悉的家乡,经过一番深入的调研后,仿佛揭开了一层面纱,当地经济、文化、卫生、教育、生态环保,青年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关心程度以及自身发展存在的种种问题,第一次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在他的眼前。
“当我们埋入黄土时,我们的土地谁来看管?”
组织这样的调研,并非一时兴起。今年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随后,团中央常委会作出决议,进一步加强团干部作风建设。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工作部门,如何密切联系青年、直接面对青年,成为青农部转变工作作风的方向。而组织大学生走向基层,引导他们用调研的方式去发现和反映农村青年存在的需求,并反映上来,成为青农部长期以来联系青年的一条途径。让此次调查的相关负责人没有想到的是,本来只要求每位大学生完成10份调查问卷,结果大部分同学自发完成了更多的问卷。最终,23名大学生组成的调查队伍共搜集有效问卷239份。
“当我们埋入黄土时,我们的土地谁来看管?”
调研中,村里一位老农的话让大学生王燕印象深刻。这位老人的儿女都在外打工,尽管每个月都能收到儿女从远方寄来的工资,但老人依旧忧心:若干年后,是否还有人照看陪伴他一生的土地。王燕被老人对土地的依恋之情感动之余,也对农村青年大量离开故土的问题有了更深的体会。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结果也印证了王燕的发现。在调查对象中,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分别占到48.1%和11.4%,务农的仅占24%。71.1%的青年人认为外出打工是增收的途径和增长见识的渠道,而认为国家支农惠农力度加大,留在农村发展照样有前途的只占22.6%。家住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高井村的张家民注意到,在他的家乡,大部分16~24岁的农村青年在初中毕业后,所接受的教育是空白的,而这个时期,又是他们汲取知识和形成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小时候我只觉得他们辍学后就应该去种地、去打工,但后来我发现,为什么社会要抛弃他们,我们就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吗?”张家民的话让不少大学生陷入沉思。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04级学生刘伟返乡调研的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一次,他想对邻村一家规模化养猪场进行调研,可由于没有熟人引荐,他再三说明来意,还是被场主以防止疾病传播为由拒之门外。但这并没有妨碍刘伟继续开展调研,通过与当地一些养殖创业的青年农民接触,刘伟发现,他们是农村中思想最活跃、最渴望知识、最希望得到培训的青年农民。河头村的青年农民刘志在村里许多人都出去打工时,选择留下来依靠养殖肉鸽增加收入。一开始,由于缺乏经验,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刘志喂养的肉鸽接二连三地得病死亡。几年下来,通过不断摸索,刘志的养鸽场终于初具规模,现已喂养了500对肉鸽。这名青年农民养殖户向刘伟表示,如果有条件,他会扩大养殖规模,但缺乏种鸽、市场方面的信息匮乏和低息贷款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他。调查中,“资金、项目”和“知识技能”成为农村青年自主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分别占到了39.8%和30.5%。农村发展的不足是大学生发展的机遇怀着乡亲们的期待,座谈会上,刘伟不禁问道:“我们把这些情况反映上来,能得到什么帮助吗?”面对学生们的思考和建议,团中央青农部部长陶宏表示钦佩和赞赏,并感谢大学生们在春节期间的辛勤劳动。他欣然与大学生们交流了一些关于“三农”问题的看法,并表示,团中央青农部作为服务农村青年的工作部门,将以大学生们假期回乡调查带回的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参考,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下一步的工作。学生调研中提出的问题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说,当前农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正如调查中反映的那样,当前农村不仅是生产领域,还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各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各专业大学生都可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自己发展的空间。从这个角度而言,农村发展的不足其实也是青年发展的机遇。瞿振元还认为,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部分,未必就要把农民全部牢牢绑在村里做文章。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果发展壮大了现代农业产业,把农民组织吸收进来,对新农村建设将会更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