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6日开始,话剧百年的系列庆祝活动在北京陆续展开。相比官方热闹的庆祝活动,民间的戏剧活动相对平静,各大戏剧名导也都在忙于自己的新剧目,在他们看来,最好的纪念和庆祝,是创作出自己新的作品。
研讨会:坚持以“我”为主
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规模庞大的研讨会在北京大观园酒店举行。
中国剧协名誉主席李默然、主席尚长荣,老戏剧家欧阳山尊、胡可等均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地的四十余位学者和艺术家在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同时进行了分组讨论。研讨会涉及了话剧百年的各个话题,既有戏剧艺术理论上的探讨,也有介绍各地话剧发展的情况,并有关于话剧现状的总结和展望。其中,上海话剧中心总经理杨绍关于“话剧经营与品牌建设”的讲话颇为人关注,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荣广润关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个案分析”的发言,更是让与会者对上海话剧近几年的发展进步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李默然、郑榕、朱琳等老艺术家则就表演谈了各自的想法,并回顾了北京人艺的传统。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导演艺术家徐晓钟提出,中国话剧应该坚持不断民族化的道路,并坚持以“我”为主的借鉴、吸纳,同时以现实主义美学为主体实现多元并存。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国话剧的现状也表达了自身的忧虑。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林克欢提出了“娱乐至上、戏剧何为?”的想法,在他看来,当代的中国戏剧“娱乐至死”,一方面,先锋、实验戏剧所拓展的舞台语汇、技法、手段,已普遍被商业性通俗演出随意挪用与篡改,并被充满着打闹、戏谑、滑稽模仿与无厘头逗笑的消费文化所解构;另一方面,部分先锋戏剧工作者为了生存,也同样以明星为卖点,追求招徕观众的逗乐手段,在解构传统、解构经典的同时,也解构了先锋戏剧自身。剧场的失落与实验戏剧的边缘化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原因,然而从事戏剧的人也难辞其咎。演出:20元看话剧除了研讨会,本次话剧百年的展演活动也颇为热闹,中国的各大话剧院团几乎倾巢出动,北京的各大剧场也几乎悉数上阵,首都剧场、长安大戏院、中戏逸夫剧场、天桥剧场、中国剧院、解放军歌剧院、中国儿童剧场每天都有演出。为了便于观众选择,不少剧目都安排了下午场演出。主办方为了鼓励更多观众走进剧场,更是推出了最高160元、最低20元的低票价。而事实上,每天的演出更像是一次圈内大聚会,各地院团纷纷互相观摩,演出前后交流各自经验,洽谈合作。此次展演最终将评出8台剧目,参加中国艺术节以及文华奖初选,各地剧团都对此次演出极为重视,所演剧目多为大制作,很多作品都通过小人物小事件折射了历史和时代的大变迁。不过,相比题材的多样,此次展演剧目风格相对单调,多以现实主义风格的写实剧目为主,严肃正剧占据多数。有圈内人士认为,在话剧百年之际,可以让更多实验话剧和现代话剧加入献礼队伍,以体现中国话剧的百年嬗变和艺术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