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骄子实验室做纳米实验,山里孩子只能借金鱼测试毒性
本报讯记者刘虹报道:“除虾肚剪刀”如何大战“纳米铜锌合金”?在昨天举行的第22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参展作品因地区差异而呈现出科研水平的巨大差距。
在展示现场,不同地区选手的装备相去甚远: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许多参赛选手搬出了手提电脑,展板制作也相当精美,多个作品还贴出了专利号;而清远、河源等地的选手则大多努力地向观众空口讲解,展品、展板制作相对粗糙,有的展板简单得只标着作品、作者名。
再看项目,各地的差别更加明显。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青少年科技活动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展出的项目有“副溶血性弧菌显色生化快速检测”、“白化病再发风险率计算模式”、“新型铜锌合金净化水中微量重金属”……而其它地区的参赛作品,大多数仍是改进日常生活用品的小发明。
青少年与高科技亲密接触,中心城市拥有的社会资源得天独厚,特别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广州。华南师大附中的黄晓妍、倪释凌在赴美国参加跨太平洋绿色行动中接触到重金属污染问题,回国后研究净化技术,在暨南大学进行发射光谱实验,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新型铜锌合金材料,推出“纳米铜锌合金净化水中微量重金属”项目。华师大附中夏涛老师曾带历届华附学生赴美国、土耳其、印度等国参加过多次国际青少年科技比赛。他介绍,参赛学生都经过多次答辩训练。对于其他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他们在有限的条件下研究的作品相形之下未免有些“寒酸”:用金鱼测试笔芯油墨的毒害性、用纸板搭成研究模型……怯生生地向在展位前停步的观众讲解,更多时候则是默不作声地坐在角落。
对于这种因地区差距而带来的评审难度,陈雪梅评委表示,评审时会看重作品对本地区社会经济问题发挥的作用,以及作者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大赛对广大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推动才是主要目的”。他说,在去年的比赛中,也有多项作品并非高科技,但因为符合评奖要求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而获奖,如惠阳一名小学生发明的滴注报警装置。“我们最缺的是科技创新的教师。”一位校长谈到搞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最大的难题时,这样希望:“能不能请广州的老师多到我们地方交流指导。”而东莞市教育局一位领导则指出,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科普工作的难点在于家长观念,“总认为孩子读书考大学才是正事,不支持孩子搞科技活动”。
(晓航/编制)
try showAd(3,0,1); 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