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晚报网4月16日讯
:每年年初,省委省政府都会公开承诺为民办一批实事。到年底,为民办的实事都能兑现或基本兑现。
2005年,省财政为市县工资调标转移支付5.14亿元,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年实现了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到“海南统一加浮动70%”的水平。
2006年,全省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1.2万人和3.5万人,16.5万城镇贫困人口和15.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
这是一组反映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问题的数据。五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高度关注民生,办成了一批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实事。
成绩: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004年,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的13项为民办实事事项已经基本兑现。全省35.3万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13.4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2.05万农村五保户全部改由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供养。农村改水基本实现了“三年解决农村饮水难”的目标。完成茅草房改造8036户。落实3年内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水平调整到“海南统一加浮动70%”的决定,下拨市县工资调标转移支付2.4亿元。兑现建设领域拖欠的农民工工资1951万元。
2005年,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2000年的5358元、2231元提高到8090元左右、3006元左右,年均分别递增8.4%和6.1%。
省委、省政府坚持每年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投资11.13亿元改造农村电网、新增和更新线路4667公里,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农村130.83万人的饮水困难,五年完成茅草房改造4.93万户、新建沼气池14.7万户。为市县工资调标转移支付5.14亿元,比预定时间提前一年实现了全省财政供养人员工资调整到“海南统一加浮动70%”的水平。
2006年全省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分别减少1.2万人和3.5万人,16.5万城镇贫困人口和15.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农村“五保户”转由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供养,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5万个,3.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的水平。
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2007年2月20日,大年初三,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卫留成在乐东黎族自治县和当地干部群众欢度春节时语重心长地说:各级领导要认真解决好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真心说“党和政府好”。
2006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记者马应珊在报道我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向报社发回了这样的消息:“卫留成:围着百姓转,围着百姓想”。报道引用了卫留成的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当官谋事,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不妨问问自己,这一年来,你为老百姓干了啥?事实证明,要围着百姓转,围着百姓想。只有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此前,2005年6月25日,我省一个从制度上确保百姓利益的思路在“政府转型与建设和谐社会国际论坛”上得到明确表述。卫留成在演讲时说:要建立健全覆盖全省的统一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全省社会保障的整体功效和合力,特别是要关注农村基层农民、城市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
2007:进一步着力解决民生难题
2007年2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关注民生方面又提出了一批新的为民、亲民工作目标:
以扶助弱势群体为重点,抓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把今年定为“就业技能培训年”,实行政府补贴,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对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零就业家庭和“4050”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力争全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岗位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4万人。
以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为重点,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法规规章,修订《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养老保险条例》和《海南省城镇从业人员医疗保险条例》,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建立和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引导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积极探索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确保失地农民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实施好城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确定从业人员最低工资标准,防范和治理企业拖欠工资行为。推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老龄和慈善事业。
科技创新:政策扶持 新成果不断
2004年,全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45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政策扶持,共减免税金8356万元。多渠道筹措科技经费超过1亿元,为历年之最。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批民营科研机构正在成长壮大。全省农业科技服务“110”建设进展顺利,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生力军。
2005年,全省人才工作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五年来全省增加各类专业人才4.3万多人,共建成国家、省部共建和省重点实验室16个,28家省属科研院所改制基本完成,农业科技服务“110”成为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2006年,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0亿元,增长11.1%,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分别增长8.8%和24%。农业科技服务“110”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受益农民超过100万人次。
从2007年起,我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研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高新技术企业每年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
权威声音:“你们走出了一条农技服务的新路子”
2006年10月30日上午,正在我省考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省农业科技服务110三亚田独服务站。
看到这里的农业科技服务站可通过电话咨询、来访咨询、现场指导、远程视频诊断等方式,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同时规范销售良种、农用器材,李长春说,以前的“七所八站”活力总是上不来,作为事业单位他们日子不好过,转为企业又喊着吃不上饭,弄得左右为难,海南在农技服务上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去年,我省率先开展了城镇低保户医疗救助试点工作。图为海口低保人员在社区医疗中心看病。王凯摄
卫生事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2003年,全省初步形成了海南“健康岛”品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2004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全省19个疾病控制国债项目投入资金3820万元,其中有5个项目已经竣工。安排7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启动了267个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建设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人口扩大到55.24万人,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全面推进。
2005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建成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6个医疗救治体系项目,完成了190个乡镇卫生院的“一无三配套”改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实现了“三年打基础、五年上水平”的目标,人口再生产进入了低生育水平阶段。
2006年,农村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全省308个乡镇卫生院中,有262个完成“一无三配套”改造并投入使用。全省已有421.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比国家要求提前2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为8.86‰。
我省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赢得了各界的赞誉。陈德雄摄
文化事业:创新带来新发展
2004年,我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省图书馆主体工程提前封顶,省博物馆建设资金1亿元落实到位。投资15亿元的海南有线数字电视项目正式启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进一步创新和繁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不断发展。
2005年,文化体育重点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省全民健身中心部分场馆投入使用,省图书馆建成、省博物馆已开工建设。我省与“中国有线”合作建设的海南有线数字电视项目启动。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进一步创新和繁荣,旅游卫视成为全国卫星频道的知名品牌,文化精品工程成果丰硕,《达达瑟》、《好兵李向群》等8部文艺、社科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2006年,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了新的发展。省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项目顺利推进,双向交互有线数字电视已在部分小区试点。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和组织奖。琼剧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已成为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省电影公司、省新华书店、省出版系统等文化单位通过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内部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有线电视数字化海南走在全国前列
海南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进行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初期,就已考虑了基于双向、交互式的有线数字电视未来发展的方向。目前,海南省正以“双向、互动”为目标,按部就班地做着整体转换的工作。如果此次海南全省整体转换得以按照目标实施进展的话,那么,这也标志着该省将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省域有线数字电视全网双向、互动服务的省份。
———摘自《广播电视信息》月刊
海南率先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6年7月30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海南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目前都已经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比全国提前两年实现了在所有市县全面推行这项制度的目标。海南省从2003年12月起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于今年7月1日全面铺开。海南省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达362.72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2.35%。在今年6月30日前开展试点工作的9个市县和洋浦开发区,已有20.77万人次获得医疗补偿,补偿金额达到3644.91万元。据介绍,海南省合作医疗补偿的封顶线较高,最低的为1万元,最高的达1.6万元。(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