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辽出土的陶器三足“壶形鼎”
近期,经考古专家调查,吉林省双辽市境内东辽河右岸发现一后太平遗址群,包括七处遗址和两处墓地,分布在东辽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从东北至西南绵延30多公里。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确认,该遗址群是迄今所知白金宝文化分布的最南边缘,已经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将派考古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
农民一锹挖出两个宝贝
据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一工作人员讲,2006年7月,双辽市东明镇后太平村一位农民拿彩票进城领奖时,无意间在双辽市博物馆里发现了一种陶器,就说他家在挖房基地时,一锹挖出两个类似的陶器,于是拿到博物馆,他说自己不知道这东西是哪个朝代的,更不知道有多重要。
双辽市文物管理人员得知情况,立即报告省、市有关文物管理部门,春节前经现场考察发现,这里是一处具有重要考古学术价值的遗址群。
三种不同文化遗址并存
3月31日至4月6日,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双辽市文物管理所和双辽市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协助下,对双辽市境内东辽河右岸古文化遗址进行区域性考古调查,发现后太平遗址群(包括东岗子、后太平、盘山、七棵树、打靶坨、西山湾子、大金山等七处遗址及后太平墓地和白牛墓葬两处墓地)分布在东辽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从东北至西南绵延30多公里,文化内涵丰富,有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商周-战国、辽金元时期三类文化遗存。其中,商周-战国时期遗存中包含着嫩江流域的白金宝文化因素,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确认,该遗址群是迄今所知白金宝文化分布的最南边缘。
拓宽了白金宝文化范围
当地一农民说,在田地中随处可看到裸露碎残陶片、蚌壳、人骨等古代遗存物。该遗址群出土的陶器在双辽市博物馆收回10多件,有泥制陶和夹沙陶,以夹沙红褐色、土黄色陶器居多,上面有绳纹、动物纹、集合纹,制作工艺还颇为先进。从出土的陶器三足“壶形鼎”可以看出,该遗址群具有嫩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青铜文化两种风格特点。
吉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研究员赵殿坤介绍说,考古学术界认为,白金宝文化北到黑龙江讷河,东到阿城,西到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南到吉林乾安。而现今南部已到吉林双辽市境内东辽河右岸。
遗址群距今已有2800年
四平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隽成军说,经过为期7天的实地考古勘察,根据出土的器物和纹饰确认,后太平遗址群距今有2800年,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是东北地区考古发现的一个典型青铜时代文化类型。该遗址群的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对研究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格局及确立上辽河流域(包括东辽河、西辽河和新开河)各历史时期的考古文化分期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证明辽河流域与嫩江流域文明文化的关系,也将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千年陶器被当成玩具
据了解,当地居民建房、修路、积肥等取土挖成立面已高达五米左右,长度近500米,断面上墓穴已清晰可见,村民们把器物拿回家中存留,个别陶器被孩子们当成玩具,而且文物贩子活动迹象明显。据考证,整个遗址群破坏较大,尤其是后太平墓地的古墓葬已被破坏20多座,出土文物也被损毁。目前,保护态势十分紧急。
各方已经加大保护力度
国家文物局和省考古学界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顾玉才十分重视并指示做好保护工作。省考古研究所所长金旭东专门从外地赶赴现场踏查,并当即表示他将亲自领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4月6日,为了做好该遗址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四平市已请示省文物局,将后太平遗址群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请求省文物局派专业人员对后太平墓地及其遗址进行全面勘探和抢救性考古发掘。
4月9日,为了保护好这一重要发现,双辽市人民政府采取了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和发布公告,召开专门会议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设立公告牌和警示标志,公告牌以市政府名义设立,并由市文体局会同公安、土地部门负责施行。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重点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全民文物保护意识。所在地各乡镇安排遗址所在村屯村民,责成专人负责对现场遗址进行保护,确保遗址安全。严禁在遗址内取土、埋坟、建房或盗掘,违者将依法予以追究和严惩。(记者高鸿)
来源:城市晚报转自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