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时政·四川 > 成都日报

组织起来 和城里人一起致富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

  ——以天回银杏园为例看新型集体经济帮助农民长效增收

  成都传媒集团深度报道课题组

  2006年3月1日,春寒未退。在成都市区往北5公里的天回山上,向海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奎、居民李文洪、缪家贵、李文贵、钟玉洪等13人郑重地在一份股东会议纪要上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

窗外,10个月前才种下的银杏树正吐新绿。

  如果说28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要求分田到户的18个红手印有着壮士断腕的悲壮和决心,那么28年后发生在成都市金牛区的天回山上的这一幕,则是在城乡一体化的新历史背景下,承载了一个落后地区2013名住户增收致富的希望。

  发展困境

  种啥啥不行的思考

  成都市金牛区向海社区地处成都市近郊丘陵地带。向海的穷,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土质差,农民一年忙到头也不见有多少收获,一些成年男子为此成了光棍;环境差,“饮水难,停水经常一个月一个月地停;路很烂,一年要扯烂两双筒靴。”社区居民庞大明回忆说;集体经济差,账面资产不足10万元。

  为了致富,向海曾经摸索着走了很多路,也摔了很多跤。1992年,看到龙泉桃花烂漫,向海组织大家在天回山上遍植桃花,希望能再打造一个花乡。但是,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差,客人都不愿前来,“加上当时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看上去桃花满山,但经营上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对应大市场,抗风险能力很弱。”李奎说。农民们赚不到钱,5年内陆续把桃树砍光了,绚烂的“桃花源”梦想就此凋落。

  1997年,向海又试点搞了40亩猕猴桃基地,结果由于土壤气候不合适,猕猴桃的产量质量都受到影响,赚不到钱的农民再次把树子砍光。仅此一项,向海就损失10多万元。

  “连续的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是,向海要致富,就一定要走集中的路子,一定要找适合向海条件的项目。”李奎总结说。

  2005年的春天,天气突然变暖了。2005年3月,金牛区委、区政府启动了天回银杏园项目建设。

  天回银杏园项目就设在向海社区。发展的机会就摆在面前,但村民们却犹豫了。天回街道工委书记王越川在向海作动员时,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会不会以后又来砍树子哦?

  王越川是个头脑活络的人,他告诉大家,这次这个项目不单纯是个栽树子的问题,而是要把大家的住房、就业、增收和集体经济的发展一起解决。“是不是真的哦?”村民问。“幸福来得很突然吗?保证你们不出一分钱!”王越川信心十足。

  为了说服大家,社区还专门拉着居民代表到锦江区三圣花乡红砂村等地参观,向海的发展热情再次高涨起来。2005年1月,向海连续召开了居民大会、居民代表大会和党员代表大会,大家一致决定:组织起来,参与到银杏园的建设中来。很快,2万株银杏树让天回山再着新装。

  集体经营

  干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

  向海社区居民自愿以现有的宅基地、园林地、自留地和承包地实施流转,共同组建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成都天恩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并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成为公司的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并享受公司的收益分红。

  李奎等人按下手印的那份会议纪要,正是天恩公司第一次股东会议的历史记录。就在这一天,李奎和居民们选出的其他12位股东代表,审议通过了天恩公司章程共14章47条。李奎当选为公司的董事长,任期三年。“建立新的经营机制,为振兴经济作贡献”,公司章程的第一条这样写到。

  梳理向海社区的发展史,“股东”一词绝对可以入选2006年度的关键词。2006年2月,向海社区开始选举股东代表,这对于刚刚在短时间内搞清楚“股份”、“分红”这些术语的向海居民们来说,又是人生中的一个“第一次”。“2月15日那天,在队长林云先的主持下,选了三轮才选出来,整整搞了一下午。”向海四队的居民高源记忆犹新。

  李奎这位当上董事长不久的书记,留着寸头,面如碳色,外形还保留着浓郁的乡村风格,但言语间“公司运作”、“产业发展”等话题不断。他告诉记者,每个居民都是公司的股东,按出资比例享有公司的年终分红。入股居民组成公司股东会,为最高权力机构,行使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为了让公司更好地和市场接轨,公司还聘请了职业经理人谌红妍为总经理。25岁的谌红妍有旅游从业经历,她在天恩公司的收入直接与其经营业绩挂钩。

  “股份公司的运作方式既减少了分散经营的风险,又建立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联接机制,真正保障了居民的权益。”李奎说。

  集约发展

  以产业叩开致富之门

  2006年10月份以后,天回山上2万多株银杏树尽染秋色。面对美景,王越川却犯了愁:冬天银杏叶子掉光了,园区的景色会不会受影响?由于心中揣着事,他干脆将采访地点从办公室搬到了银杏园,那里,他约了两位花卉种植方面的教授,一起商量冬天银杏园景观的解决方案。

  科学的产业定位是向海致富的基础。2003年,市规划局开始对大天回片区进行整体规划。2004年,天回产业布局规划出台,其中,向海社区依托北郊风景区规划,将打造为天回山休闲观光区,发展休闲旅游业。

  2005年2月,金牛区委、区政府先后三次请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进行论证,对土壤进行分析,最后决定种植银杏。同时,王越川等人5下珠海考察,引入特色产业——奇珍瓜果园。“我们不在数量上与成都植物园争高低,不在品种上与三圣花乡五朵金花争长短,因地制宜打造独特的银杏森林景观。”

  然而,向海社区位于成都市规划的“198”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这个地区的土地流转该怎么搞?项目启动,钱从哪里来?太多问题要解决,太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有专家建议说,这个地方不要动,难度太大。

  2000多名向海人致富增收的愿望和政府的决策必须寻找到一个最恰当的契机,才能创造“共赢”的结局。

  向海社区按照“三个集中”的原则,通过“拆院并院”土地挂钩整理,在农用地总量不减少,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对398亩社区居民宅基地进行整理复垦,其中107亩土地用于项目区农民新居建设,其他用于发展特色旅游休闲项目。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规划场镇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银杏园项目包装上报国土资源部立项后,国土资源部立即将该项目纳入全国第一批试点项目。

  土地的集中,为市场化配置资源提供了条件。由政府先期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道路、污水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短短一年时间,撬动2亿多社会资金进入,先后启动了农民新居、珍奇瓜果园、客家聚落等一批起点高、发展前景好的项目。

  “非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上能不能进行建设?有一些不同意见。银杏园的土地流转模式,不占建设指标,没有扩大用地,整理出570多亩,只用了398亩,还节约100多亩,但是农民就业增收和产业发展都得到解决,这不正符合国家节约土地的指导思想吗?”王越川个子不高,想法不少,胆子不小。在意见最强烈的那段时间,他上书市委主要领导,直言“三个不能丢”:“创新探索精神不能丢;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金钥匙不能丢;群众路线不能丢。”

  由于想群众所想,确保农民不失地、不失利、不失权、不失业,银杏园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没有发生过一次群众上访事件。“农民的想法很实际,只要经营权还在手中,就什么都不怕。政府把土地集中起来,带领大家致富,我们都很拥护。”四队居民高源说。

  集中居住

  享受和城里一样的现代文明

  2004年前,向海社区居民刘元忠大爷家修了三次房子。第一次修了5间瓦房,用光了家里的积蓄;第二次盖起了二层小楼,贷了1.6万元的账;第三次是女婿付小平修的,20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花了5万多元,其中有两万多元是借来的。“修一次房子,脱一层皮。”刘大爷一说起就头痛。

  社区书记李奎说,以前向海基础设施差,水电跟不上,由于居住分散,要解决水电气路的配套,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农民都不愿意买电器,一有钱就盖房子。“房子都盖了三茬了,生活质量还是没有提高。”

  向海在引入社会资金时,无偿提供11万平方米的住房和15000多平方米的营业用房成为一项先决条件。在向海社区土地整理置换出的398亩建设用地中,107亩用于修建农民新居工程——“银杏苑”。“银杏苑”完全按照城市居住小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新居按人均51平方米分配,另外每人还可购买9平方米。一般一个三口之家可分到一大一小两套住宅,大房自住,小房可以出租。

  “银杏苑”建好后,社区的574户居民都将搬进新家,享受水、电、气、光纤配套的居住环境。

  “既节约了土地,又解决了集中供水、供电、供气的问题,提高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居民与城市的现代文明同步。”李奎说,基础设施改善后,社区出现了一股购买电器的热潮,“农民不是不会花钱,关键是看环境具不具备消费的条件。好日子谁不想过呢?”据介绍,银杏园项目开始建设后,这里的土地升值了3倍多。

  集体增收

  从靠天吃饭到靠城吃饭

  “在山里我是有名的勤快人了,又是种菜能手,但一年到头还是挣不了几个钱。”向海5队57岁的钟大清回忆说,“挑菜下山去卖,半夜出门天黑进门,只卖得了10来块钱,怎么能富得起来?”

  20出头的小汪是珍奇瓜果园的解说员。小汪普通话不怎么标准,不会卷舌音,但对瓜果园里这些稀奇古怪的蔬菜如数家珍:“这个是蛇瓜,最长的那根有两米。这是转基因蔬菜,主要用于观赏,如果你非要吃也可以,只是味道不怎么好哦。”

  和钟大清一样,在银杏园建立之前,小汪是向海四队的居民,主要在家务农。银杏园项目实施后,小汪在园内当上了解说员,领起了工资。

  银杏园完工后,将提供岗位600多个,为农民的就业转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钟大清现在也不卖菜了,而是在园区中干起了修剪花草的工作,每天能挣30元钱。钟大清说到这些十分兴奋:“银杏园搞起来了,我也上班了,钱比以前好挣多了!”

  李奎说,向海社区从事农业的人口从2003年的1700人减少到现在的800人;而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到400人,比2003年时增加了三分之一。

  除就业渠道扩宽外,向海社区居民的收入结构也增加到了四项:实施集中居住后,每户房租人均可获得800元稳定收入;集体资产分红每年人均收入可达1430元;在园区就业,人均收入可达2075元;土地集中流转(已签订流转协议1443亩)按每亩每年1800元计算,可确保人均收入1290元。

  经测算,扣除未流转1254.6亩土地种植收入和已在外务工人员收入外,向海社区实际人均收入可达5595元,人均收入增加1500多元。

  “从农业到旅游观光休闲产业,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而是组织起来,共同面对市场。通过银杏园的运作,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消费。城里人越有钱,消费得越多,农民赚得也就越多。向海通过新型集体经济的发展,真正建立起了农民与城市同步增收机制。”王越川说。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向海社区集体资产已由不足10万元发展到2300多万元,资产增值200多倍。项目运作完成后,公司将拥有1.6万平方米的经营性资产,资产总额将达到4000万元。目前,公司启动的一些产业化项目已初见效益,创收30多万元。金牛区的干部都说,今后,向海将成为全区最富的涉农社区之一。

  结语

  2006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宋平在视察天回银杏园时,向海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奎告诉宋平:“银杏园建好之后,百姓编了个顺口溜:用人单位上册子,经济组织有份子,新居工程有房子,年终等到数票子,光棍忙到娶妻子。”宋平饶有兴致地扳着指头一一数过来,然后称赞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看就是这个样子!”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金牛区向海社区通过土地集中经营、农民集中居住,以特色产业带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了农民与城市同步增收的机制,不仅解决了农民“房子”、“票子”的问题,还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同享现代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向海的经验告诉我们,“三个集中”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一把“金钥匙”。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奎 | 王越川 | 高源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