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表示,高考改革将更公平公正
高考:“面朝大海”还是“背靠大山”
本报讯 自1977年8月8日邓小平主持召开科教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起,到2007年,已走过了30年的历程,高考改革从未停止过。
高考公平要求因地制宜
统考不加英语口试顾及农村
对招生考试而言,公平主要体现在机会的公平和程序的公平。应书增认为,命题人员命制试题时也要充分考虑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我们不能只有利于城市有利于有钱人家的考生”。比如,考查学生对一些科技原理的掌握程度时,空调的制冷原理有时会成为考查内容,但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很多家庭还没有空调。
地区差异不可忽视。上海有一年的作文题叫做《面向大海》。对上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好题,发挥和创作的空间都很大。但如果出题人把这道题当成全国性统考的题目,就不能用。很多山区、内陆的孩子从来没有面朝过大海,对于他们,背靠大山这样的题目也许更合适。
众所周知,英语教育必须摒弃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作为导向,高考中应该加进口语考试,才能真正提高中国学生的听说能力。但是,很多农村老师本身英语口语就差,一些农村考生的英语口语不好,不是农村的学生学英语不努力。所以,全国统一考试目前还不能把口试加进去。
考试内容应鼓励创新精神
怎么看待读“于丹”的考生
“我的娃经过努力就能考上大学,县长的娃不努力就考不上大学!”在陕北,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的话给应书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考承载着老百姓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巨大期望。
谈到将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应书增说,应该是更加公平公正,要保证高考试题公平、考场管理上的公平、评卷公平、分数的公平,以及录取上的公平公正。当然公平公正也是相对的,它的程度是和社会发展的阶段密切相关的。
在考试内容上,应该鼓励创新精神,对具有不同思维方法的考生不应该歧视,而应鼓励和引导。应书增说,中学历史课要讲到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考试也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但今天的孩子看了于丹讲的“论语心得”,可能就不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课本上,而是结合最新动态进行思考答题,我们将来是否也应该鼓励这些新思路呢?另外,高考改革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改革。(据《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