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的“科技进步奖”到各有侧重的五大奖项,申城科技奖励“一变五”,变化的不仅仅是名称。
一方面,五大奖项的设置能够与国家五大科技奖项一一对应,同时也传递出政府对于创新的导向和态度:即鼓励各种形式的自主创新,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创新者都能方向明确,各有奔头。
综观新版上海科技奖,一系列可喜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原创让别人跟我走
曾经,与“国际先进同步”象征着某种成功;而今,仅仅“追赶国际前沿”已不能满足上海科学家对自己的要求。追,就意味着落后,我们要有自己的原创,让别人跟着走。
此次,华东理工大学田禾教授领衔完成的“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分子机器”项目,不仅设计出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的“分子梭”和“分子算盘”,还十分巧妙地用荧光来感知其运动轨迹,在国际上发表13篇影响因子大于9的高水平论文,被他人引用超1000篇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82次。
基础研究领域的原创精神,感染并提升着整座城市的创新境界。在本年度309项获奖项目中,63项属国际首创,占总数的20.4%;关键技术或理论有重大创新的项目达89项,占总数的28.8%。
发明关注创新全过程
也许是出于“专利+应用”的双重标准,技术发明奖在科技奖励中向来包含着某种特殊意义,它涵盖了获奖者在整个创新链的全程表现。就在两三年前,面对申城冲击“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频频失利,不少专家、学者和政协委员就曾呼吁上海应设立自己的技术发明奖。而今,这一建议终成现实。
在“十年一剑”的生物医药领域,能从头走到尾,并最终产业化的企业并不多见。作为本年度4个技术发明一等奖得主之一,上海中信国健药业有限公司不仅取得了国内第一个人源化抗体药物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且上市当年就创下6000万元的销售额。
专家表示,专利意识是参评技术发明奖的首要门槛。令人欣喜的是,这已逐渐成为科研人员的“习惯性思维”。据统计,本年度获奖项目共申请及授权专利1424项,其中发明专利1032项,占专利总数的72.5%,平均每个项目拥有3.3个发明专利。
企业“自选动作”多
如果说几年前,企业还只是创新工程中的一个配角,那么如今,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力军。从第一完成人的分布看,本年度获奖项目中,高校占33.7%,企业占37.2%,科研院所及其他占29.1%。而在225项科技进步奖中,45.1%由企业领衔,主体优势更为明显。
与高校、科研院所自上而下地承担科研任务不同,企业获奖项目中有相当部分属“自选动作”。自掏腰包的动力很简单,只要市场有需求,花多少钱搞创新都不浪费!据统计,115个企业获奖项目三年新增利润257.5亿元,新增税收36.3亿元。若按一度电可创造15元价值计算,上海汽轮机厂开发的节能环保型超临界600兆瓦汽轮机兼顾经济与社会效益,每台每年可创造价值675亿元。
创新之路已走了很久很久
———2006年度市科学技术奖部分获奖项目解析
如果把创新看作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寂寞长跑,领奖台只是途中的一个“加油站”。2006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昨天揭晓。许多创新成果我们也许还是第一次听闻,亦或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对于亲历其中的科研人员来说,在获得鲜花和掌声之前,创新之路已经走了很久很久……
10年教葡萄糖分子“算算术”
项目名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分子机器
奖项: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田禾
这恐怕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机器之一,要感知它的存在,首先得无限量放大你的想象力。
形象地说,这台所谓的“机器”,就像在一根木棍上穿一个无底的水桶,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水桶得以左右滑动。当然,这是将它放大10亿倍的效果。透过荧光光谱仪,我们才能深切感受它的难度系数:“木棍”由偶氮或苯乙烯分子制成,“水桶”的材质则是由6-7个葡萄糖分子“手牵手”组成的环糊精分子,桶口直径仅为0.6纳米。
这还只是第一步。要被冠以“机器”之名,水桶必须往复运动。田禾等人想到了光驱动,即让“水桶”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获得动能,或左或右地在“棍子”上来回滑动,一个微型“分子梭”由此诞生。
让想象更进一步———“木棍+水桶”的组合与算盘颇为相似。在田禾及其同事的“调教”下,“分子梭”学会了“加2”或“减2”的简单算术,成为具有原始计算功能、但却令人称奇的“分子算盘”。
为何要挑战如此高难度的“手工活”?田禾告诉记者,科学家希望有一天能模拟生命体,以帮助人类恢复体力或者修复受损记忆。另一方面,一旦“分子算盘”变得再聪明些,如今的电脑就可升级为容量更大、算得更快的“分子脑”,从而摆脱“摩尔定律”的极限束缚。
目前,这台“上海制造”的分子机器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而其独创的荧光检测法更是成为各国科学家普遍采用的表征方式。
15年万里挑一选育粳稻“爸爸”
项目名称: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恢复系申恢254、申恢1号的选育与利用
奖项:技术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袁勤
农作物育种,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此次,袁勤及其团队面临的任务更难———在水稻的两个不同亚种间搭一座“基因桥”,将籼稻体内的某种优良性状“遗传”给粳稻,为高产杂交粳稻“设计”一个理想父本。课题组瞄准的优良性状叫做“恢复基因”,传统上只有籼稻才有。在日后父本与母本的融合中,“恢复基因”能够使原本“不育”的母亲恢复生育能力。而要从籼稻中稳定地继承“恢复基因”,不经过十几代几乎不可能。
为加快育种速度,袁勤及其团队成员演绎了一段上海—海南的“双城故事”。那些年,课题组每年4月在上海播种,11月收获;怀揣种子,科研人员又马不停蹄地奔赴海南播种,直到次年4月收割。如此周而复始,整整坚持了十多个年头。同时,科研人员通过分析DNA指纹图谱,测定亲本间的遗传距离,预测强优组合,减少了大范围筛选、测定的工作量。一滴滴辛苦的汗水,终于育出申恢254、申恢1号两个杂交粳稻父本。
如今,申恢254、申恢1号与若干母本育有八个“博采众长”的优秀“儿女”。今后几年,以申恢254、申恢1号为亲本培育的杂交粳稻组合将成为长江流域杂交晚粳稻的“当家花旦”。
20年解开现代人的“颈箍咒”
项目名称:退变性颈脊髓压迫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奖项: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长征医院教授贾连顺
“上了一天班,脖子又酸又痛!”当你一边扭动脖子,一边伸着懒腰如此抱怨时,也许还只是一种自我减压。而若颈部疼痛反复发作、手指发麻,则要及时上医院就诊了,否则也许会贻误终身。
目前,我国约有15%-20%的人患有或者患过颈椎病,其中约有3%-5%的患者表现为颈脊髓压迫症,它是颈椎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发病隐匿、持续、渐进。通过1263例大样本临床研究,课题组发现,89%的颈脊髓压迫症患者发病后,病情逐日恶化。而对185例手术病人5-15年的随访表明,发病后半年内即手术的疗效最好。据此,课题组确定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电生理体征在内的8项早期诊断指标,并将发病后的6个月设定为干预治疗的“黄金期”。
对于重症患者,外科手术是为脊髓减压的最好方式。课题组对已实施的985例手术患者的7年以上随访表明,减压手术的远期综合评价优良率达78%-89.7%,其中,半年内手术的优良率达94.1%,均高于国内外同类研究水平。目前,这一方法已向全国154家医院推广应用。本报记者任荃
2007上海车展参观指南
2007上海车展看车实用宝典
775路等公交线后天调整走向
明最高28℃:一场豪雨一场火
盱眙小龙虾7月份才入沪上市首只月缴型住院医疗险面市搭配主义的矛盾体2007上海车展城市导报特别策划:你的第二辆车车展年年有今年看什么上海车展看点预测房地产交易中心对当天挂牌当天交易设限沪居住类价格水平3月涨幅同比创近两年来新高浦东新区开发开放17周年新签四大单着眼引智天然水系进小区浦东河滨城市让心情绽放银行,想说爱你不容易中职毕业生优先选择就业主管部门望家长理性填志愿小龙虾抢早爬上桌盱眙小龙虾7月份才入沪上市按件定价足金饰品现申城黄金饰品销售出现新模式申城紧急追查砒霜鱿鱼丝两问题品牌在沪有售跨行查询收费终于停了交行率先免费四大行陆续跟进3000元盘下一堆垃圾 去年骗局同地点又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