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证卫生,熟食全部用透明盖子覆盖。
每位食品经营者都挂有实名胸牌。
一个占地1400亩的农村大集,竟没有发现一件过期食品,更没有一件假冒伪劣食品;每位食品摊贩都佩带有身份胸牌,散装食品都有干净透明的盖子覆盖……创新农村食品监管方式,使沙河农民实现了对食品的放心安全消费。
日前,记者来到莱州市沙河大集了解农村食品安全情况。一路走来,以往农村市场消“废”为主的印象完全被颠覆。一个占地1400亩的农村大集,竟没有发现一件过期食品,更没有一件假冒伪劣食品。
作为胶东地区最大的农村商贸流通市场,沙河大集的食品安全监管堪称成功,究其原因就是自3月起这里推行的创新农村食品监管方式试点。一户多档制、实名制、证明登记制、标牌公示制和创建食品安全绿色村镇(社区)是这次试点的核心内容。目前,“四制一创建”正在我省逐步展开。
散装食品
有了“身份证”
在沙河大集,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农民,对“散装食品裸露在外是否卫生”的疑问,大部分人感觉很不解:“散装比袋装便宜多了!袋装的撕开了不也就是散装的吗?”
由于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因此相对便宜的散装食品在农村更受欢迎。针对农村市场散装食品,工商部门推出了“食品标牌公示制度”。该制度的适用范围为乡镇农村固定食品经营户、农村大集、庙会经营摊位、流动食品经营摊位、前店后厂食品加工户经销的裸装、散装食品。
“农村市场的散装食品大多是三无食品,而农村消费者很少关心食品是否为正规厂家生产、是否在保质期内,这一制度正是针对这些现状而设。”市工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科长李宗林解释说,食品标牌公示内容包括食品名称、加工地点、主要原料、生产日期、保质期、销售商姓名及联系方式等,由辖区内食品经营者如实填写,“散装食品在销售时必须有自己的专属标志,若是没有标志就以三无产品查处!”
熟肉制品也是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一大难,因为农村流动食品商贩销售的熟肉熟食卫生条件较差,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和个别掺加非食品添加剂的情况依然存在。可多数农村消费者把熟肉制品买回家后一般都是直接上桌,不再二次加工。记者在沙河大集上看到,这里工商人员正在对熟肉制品摊位进行每集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字号名称、家庭住址、经营品种、卫生许可证号码、上市数量、货物来源、摊位编号、联系电话。“最重要是登记完毕后,经营者要对登记内容进行签字,一经签字,就表示对消费者做出熟肉制品安全承诺,出现问题严重者将被取缔经营权。”第1页
从业人员
实名登记上岗
货架上摆放的食品经常沾满了灰尘,有的已经过期许久,有的是三无产品,经营者在收完钱后,一边说话一边直接用手去触摸散装食品,唾沫星子横飞……这是以往农村小食品店里的经典场景。而且农村食品店的从业人员往往是家庭成员或同村人,很少考虑是否有传染病,是否有健康证。
“以后这种情况在沙河不会出现了!”李宗林告诉记者,他们加大了对农村食品经营者及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统一制作食品从业人员胸牌,将从事食品经营人员的姓名、工作单位、身份证号、健康证号进行登记,“出现消费纠纷,可以通过胸牌确定目标,直接找到从业人员。”李宗林介绍说。实行实名登记制后,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者将被吊销营业执照,并根据投诉情况建立从业人员等级评价,予以公示。
在沙河大集,每位食品经营者胸前都挂着注明自己身份和摊位号码的胸牌,销售的散装食品时,经营者也会在袋子上贴上自己摊位的编号。据莱州市工商局消保科科长刘洪波介绍,“从业人员实名登记制的试行,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消费者对所购食品的信任度,尤其是在出现消费纠纷时,根据消费者提供的摊位编号,我们可以立即找到经营者给予协调解决。”
供销双方
签下诚信协议
离开沙河大集,记者在路边一家商店巧遇莱州市工商局消保科的执法人员正在检查《诚信协议》的签订情况。店主告诉记者:“我店里进货都有进货小票,和每一个供货商都签这么一份协议,共同承担责任,以后要是出事儿了,我就能通过这个协议找到供货商,按协议规定承担责任!”
据了解,针对农村食品经营店进货渠道乱而散的现状,从3月起,沙河大集上的食品供货、销售双方要签订《诚信协议》,约定法律责任,将每批进货凭证贴在协议背面,一旦发生责任事件或食品质量问题,就可以根据协议明确责任人,将问题追根溯源。这种以约束供、销行为为内容的“一户多档制”,预计年底将在全市完成推广。
“目前农村的小食品经营者,一年利润能有500元就已经不错。根据每户不同的经营情况,在协议里明确不等的赔偿金额,这样他们在进货时就不能只图便宜,而要掂量一下合不合算。这既有利于经营者提高自律意识,把好进货关,又有利于约束供货商行为,避免假货流通。”李宗林如是说。
全市推广
食品放心村镇
“近几年,虽然农村食品遭遇安全问题,但是随着宣传工作的不断增强,农村消费者和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据李宗林介绍,农村消费者在遭到侵权时现在也懂得拿起法律武器维权,经营者平时经营中也开始注意保管进货单据,一改以往对待食品安全的漠视。
根据省里要求,我市将在各县市区开展“食品安全绿色村镇”创建活动,选择当地条件好、较为规范的村镇作为试点,在某一固定范围内达到食品安全的放心消费。
“选择好村镇后,先期要对村镇及周边消费环境开展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村镇及周边各类经营场所,包括以社区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小商店、小餐馆、小摊点等零散商业网点进行治理,坚决取缔社区及周边的无照经营行为,以奶制品、肉制品、饮料、小食品等为重点,开展食品质量抽检工作。”李宗林介绍说,在放心村镇内,商家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严把进货关,不出售假冒伪劣商品;要明码标价、质价相符;要使用计量部门检测认定的标准量器和衡器;要严格执行“新三包”政策,对大件商品在承诺范围内要送货上门等一条龙服务。与之前的“食品安全放心店”不同,“食品安全绿色村镇”加大了范围、覆盖面更广。到8月份,全市每个县市区都将推出1-2个试点村镇,随后吸取各县市区优秀经验,选择最佳方案在全市内予以推广。
曝光违法者 建设示范店六要点整顿农村食品市场
本报4月18日讯(记者 林媛)记者今天从工商部门获悉,他们针对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列出六方面工作要点。
这六方面是,加大对农村食品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严把注册登记关;狠抓乡村食品交易会等重点区域的整治,严格规范经营秩序;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作坊、小商店、小摊点、小餐馆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经营行为;加大对消费者反映强烈和与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消费关系密切的食品品种的监管,严格规范食品质量准入行为;加大案件查办力度,集中查处和曝光一批食品违法典型案件;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发挥其引导和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各项自律制度,规范食品经营行为。
农村食品市场整顿时间表
4月底之前,各县市区将各选两个工商所辖区以最好方案进行食品标牌先期试点。
5月底前,开发区、龙口、福山等地的散装食品将先期推出证明自己产地、生产日期的独特食品标牌,其他各地随后陆续推出。
6月,全市农村熟肉制品经营者必须在辖区工商所备案,实行每集签字制度,向消费者做出承诺。
8月,全市每个县市区将推出1-2个食品安全绿色村镇,在村镇内将保证食品流通领域的质量安全。
年底前,供、销签订诚信协议,一旦出现问题可追究到底。
记者 林媛
焦点快评
食品安全不能只靠监管
林媛
记者在沙河大集采访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工商部门食品安全检测流动车对某一摊点的食品进行检测时,赶集的群众就争相围观。3分钟后,“不含甲醛”的检测结果一出,大家则“呼啦”一下争相购买,经营者自然是眉开眼笑。
这是一个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鲜活例子。虽然农村群众对甲醛的危害认识尚模糊,但他们知道检测合格的食品一定是让人放心的。职能部门的检测结果犹如一道质量安全“圣旨”,使买卖双方落得个欢欢喜喜。但食品检测车只是一种简便的检测方式,并不能检测出所有的食品问题,更不能对所有的销售地点面面俱到,因此,在农村光靠职能部门的监管还无法做到食品安全的全面保障。
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食品安全卫生的“链条”上,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规范、农民的食品安全消费意识一环也不可缺少,尤其是农民提高自身意识一环必不可少。现在不少农民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在电视上看到的“红心鸭蛋”“苏丹红”仿佛与自己的生活无关。农民在购物时,会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价格和份量上,很少考虑是否是假冒伪劣,是否过期变质,是否会危害身体健康,即使意识到便宜东西可能会危及身体健康,但由于知识的匮乏,也让他们无从鉴别真假。相比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在农村淡薄的食品安全意识表象下,隐藏的是农民偏低的消费能力,这也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引起的问题之一。因此,想要净化农村食品消费市场,除了职能部门的全力监管,还要当地政府提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同时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和食品经营户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期待不远的将来,农村市场终会有食品安全的一方干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