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一 校企“联姻” 就业零距离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职业教育的“软肋”,而在本市许多高职院校的“车间”里,记者却看到了一排排数控机床、线切割机、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这大都是校企“联姻”后企业提供的“嫁妆”。
如今,本市职业教育推行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缺乏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学校就根据企业要求设置课程,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企业则负责提供设备、师资培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适应能力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企业资深技术专家和人力资源部主管组成教学智囊团,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这样一来,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学生不用发愁就业,企业减少了员工培训成本,可谓“三赢”。
亮点二 工学结合 上课在车间
“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这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将实习由模拟演示性训练转变为在生产型现场“真刀真枪”的练兵,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由教室挪到生产型实训车间或企业。
1、工学结合的“实战”教学让学生练就好技术每年市教委在职校生中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大赛”,既是一次技能“大练兵”,又能从中选拔出最优秀的技术能手,获得第一名的学生将免试拿到升入普通本科高校进修的“入场券”。
2、实行“双证书”制为毕业生增加就业筹码学生不仅可以取得毕业证,还可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高职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比普通高等院校的毕业生更为抢手。
3、“半工半读”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入学本市职教每年为中西部培养大量技术人才,一方面资助贫困生部分学费,同时通过半工半读,使贫困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既提高了专业技能,又解决了学习、生活的部分开支。
4、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十一五”期间,本市将重点支持建设50个技术设备先进、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2个;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学校实训基地30个;达到本专业领域一流水平,具有突出特点的专业实训基地18个。
亮点三 教师上得学堂下得厂房
本市制定了双师型教师制度,要求教师“拿起书本能讲,挽起袖子能干”,既是学校教授又是企业工程师。为此,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校从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到校任教。
现在,本市多家职业院校聘请轻工、机械等行业领域的专家作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和教师讲课。同时,学校还选派优秀青年教师与实习学生一起到企业锻炼,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去年,本市各高职院校引进了160名硕士研究生充实高职教师队伍,并把他们送到企业在岗培训一年,市教委为每人补贴5000元培训补助。今年本市各高职院校将继续引进研究生教师,目前应聘者逾千人,已遴选出百余人。通过努力,到2010年,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具有硕士学位以上青年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
亮点四 天津职大入选国家示范校
天津职业大学入选全国28所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担当起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龙头校角色。按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规划,天津职业大学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完成应用化工技术、物流管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等7个重点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专业教学体系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建成37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打造7支符合职业性、开放性内在要求的,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对口支援2所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十一五”期间,本市还将投资3.15亿元重点建设46个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使之达到国家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其中,重点建设1所国内一流水平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遴选5所办学特色鲜明、校内实训基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校作为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4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
亮点五 理念创新 国际接轨
本市职业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国际化。2006年,“职业教育国际论坛”两次在本市举行,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丹麦、澳大利亚、韩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教师。在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对话中,本市职业教育界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学识,提高了职业教育水平。
亮点六 精品教材 全国示范
本市职业教育加快专业教材建设,本市高职院校国家精品教材数量居全国前列。目前本市职业大学等高职院校编写的88所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入选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本市职业大学入选22本,居高职院校入选数量榜首。本报记者胡春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