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歌唱等文化职业将持证上岗。
文化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长达5年的筹备,对文化行业职业技能的鉴定工作即将推开,今后从事影视、歌唱、舞蹈等文化行当将须持证上岗,争取在三五年内逐步做到持证进入文化行业、持证竞聘工作岗位。
| |
详见本报今日C19版
当持证上岗成为流行,唱歌跳舞演节目等等这些和流行有关的东西当然就被“盯”上了。当行业设置门槛成为流行,文化行业设置门槛当然也成为流行。
也就是说,三五年后,文艺舞台不再是“想唱就唱”。
制定政策的管理者们,你们是否知道文艺文化行业发端在哪里?
文艺文化发端于民间,发端于草野,正是在民间充分滋养之后才能有文艺文化。早期的没有得到“承认”的民间文艺文化工作者,如果连他们实践的机会都不给,哪来的日后成名立腕?即便是文艺文化天才,也要在民间充分演出后,才有日后的蓬勃发达。
一张上岗证,会不会成为文艺文化人才成长的“拦路虎”?
据说意大利胖子帕瓦罗蒂最早是小学教师、保险推销员,没学过什么五线谱,没经过什么正规训练,但是他在阿基莱佩里国际音乐比赛中,一嗓子震撼世界;据说喜剧大师赵本山没去什么戏剧学院学习过,在他早期的民间演艺生涯中,如果遇到“统一标准、统一试题、统一考务、统一发证”,当时的本山未必能过关;东北的二人转演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未必文化有多高,但是才艺了不得,文化部门要真是像模像样靠他们,多数应该不能过关。
文艺文化不同于其它专业,“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是最好的标准。“想唱就唱”是文艺工作者的起码权利,文化部门有权监督演出的内容健康与否,无权限制大家蹦的权利、唱歌的权利、演出的权利。
有证的,未必唱得好;没证的,未必唱得孬,市场是大浪淘沙的标准。文化部的“持证”新规,可能是“证件经济”下的产物,也可能只在正规的歌舞团、话剧院等官方团队施行,其实大家不用太担心。我们要质疑的只是文化部门究竟意图何在?◎首席评论员万应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