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一家被业内称为“马路医生”的英达热再生有限公司拿到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立项,其题目是《公路养护与循环经济》。
由一家在第一线“补马路”的企业担纲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并不是偶然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工艺、设备落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下滑,难以生存、发展。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国道路网的总里程达到286.3万公里,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公路越来越多、“路龄”越来越长,我国公路养护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在,1998年前建成的高速公路全面进入大修期,1998年后建成的许多公路也开始进入维修养护期。而道路破损维修和养护耗资不菲,有些道路的大修规模已达到甚至超过建新路的规模。
目前,在地方公路养护中“唱主角”的仍是有160余年历史的传统路面养护工艺。它分为铣刨坏旧路面、运输废料、清理路面并涂粘层油、摊铺沥青混合料和压实路面六个环节,不符合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即原路面被铣刨掉,重新填充新的沥青混合料,未“减量化”;铣刨掉的沥青混合料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危害,未“再利用”和“资源化”。
问题的普遍性说明,研究“公路养护与循环经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市场前景广阔。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研究并创造的沥青路面热再生技术,我国自主创新的“不打碎原路面石料的大型现场热再生设备”,对降低公路养护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不过,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我们不少管路的、造路的和养路的领导对“公路养护与循环经济”了解甚少,对“路与人”、“路与生态”和“路与资源”密不可分的关系认识模糊。而传统路面养护工艺至今仍在“唱主角”,与多年固定产业供应链的利益不无关系。可见,在公路养护中实现循环经济,只有企业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否则,即使《公路养护与循环经济》的研究有了创新成果,也只能在点上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很难形成“百花满园”的局面。岂止公路养护,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不也是如此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