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
有一次我回家乡探亲,返回省城的途中,乘坐的是一对年轻夫妇承包的大客车,男的开车,女的售票,座位还稀稀拉拉空着一些,沿途搭客,招手就停。
车行半小时经过一座县城,路边有一位约摸六七十岁的老太婆招手拦车。隔着车窗,看得见她衣衫褴褛,一脸的病容。车一停下,老太婆双手合十,对司机作揖央求道:“师傅行行好,让我搭个车吧,我看病拿药把钱花光了,回不了青龙场……行行好吧!”说着说着就要下跪。
那年轻司机连忙下车,将老太婆扶着,喃喃道:“好嘛好嘛,今天就做点好事,不收钱搭你一回。”边说边搀扶着老太婆上车。他妻子也起身让出售票员的座位:“太婆,你请坐。”老太婆千恩万谢,称这对年轻人是“菩萨转世”。司机不好意思地说:“啥子菩萨哟,不敢当啊!‘出门做好事,开车不出事’嘛,嘿嘿!”年轻人笑得很开心。我和全车的旅客都投以赞许的目光。车行约二十多公里,到了老太婆下车的地方,司机又扶着她下车,还挥挥手,诙谐地说:“太婆慢走!欢迎你再来坐免费车,下次我在这路边停车等你。拜拜!”引得全车的人发出一阵欢快的笑声。我于是对这年轻人留下极好的印象,谁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愿做好事呢?这不就是活生生的雷锋精神吗?
车刚开出十多分钟,又有人在路边拦车,这是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车门一开,三人上车同司机打了个招呼,似乎是老相识,并没有买票的意思;司机点了点头,算是默认。我想,一定是司机的熟人吧。正好我旁边下了一位乘客,其中的一人便在空位上落座,另两个坐到后面去了。车子再发动的时候,我略感倦意,便迷迷糊糊打起盹来……
“嘎”地一声粗重的刹车声把我从迷糊中惊醒,车停了,原来是那三个小伙子下车了。他们走下车门时,神色似乎有点异样的得意;这次不是司机跟他们“拜拜”,而是他们齐刷刷地回过头来,跟司机来了个酸不溜丢的“拜拜”!不知怎的司机和售票员面色都有些尴尬。
车子刚发动,只听后面座位上有几个人惊呼:“我的钱包被偷了!”“我的首饰不见了!”我这才警觉地去翻看我挂在前面车杠上的一个布包,布包已被刀子划开一个很长的口子,幸好包里只有些衣物,才幸免被窃。霎时全车都喧嚷开了,大家恍然明白:刚才下车的那三个人是小偷!这时一位“老乘客”说,我隔三岔五跑这条路,这几个人是惯偷,司机、售票员都认得他们。这一说,车上的舆论“一边倒”地谴责起司机夫妇来,有的说,为什么不事先报告公安局上车捉拿呢?有的说,为什么不提醒乘客严防小偷呢?还有人质问道,为啥不把车子开到公安局去呢?我补充了一句:“至少,你可以不开车门,不准他们上车嘛!”在一片嚷嚷声中,司机从牙缝里“挤”出了这么几句话:“我们敢吗?我们天天要跑这条路,惹得起这些地头蛇吗?”接着长叹一声:“唉!这世道,该做的好事要做,能躲的祸事要躲啊!”
最后的这句话,也许就是这位青年的“处世哲学”吧。这种只扬“善”而不惩“恶”的处世哲学也够精彩、够经典的了!前后两件事出在同一辆车、同一段路、同一个年轻人身上,不是很有些滑稽,也很能发人深思么?这生动的一幕使我大长见识。一个贫弱无助的老太婆,一伙凶狠狡猾的小偷,一个对弱者有恻隐之心,对坏人却不敢“触怒”的既做“好事”又躲“祸事”的青年以及一群义愤填膺而又无可奈何的乘客和一副令人堪忧的社会治安“警示图”……这一切,称得上世态百象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如果成天呆在书斋里,或是出门坐在轿车上,我能如此大开眼界吗?有人说,拥挤的公共汽车好比社会的缩影,世象的窗口。今天的车中见闻,足见此言不虚也。(13)(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