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双林
春秋时期的尾生高是一位令人敬重的人。在庄子《盗跖篇》中有这样的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这个故事真显得过于简单。尾生与女子为什么相约桥下?可能是那条河平时水流较少,桥柱旁边裸露着不少陆地,是个约会见面较幽静的地方。
这件事在《战国策·燕策一》、《史记·苏秦列传》、《淮南子·汜论训》中都有记载。这些书的用意也是强调尾生高把承诺看作高于一切,赞扬他的信守誓言,因此这些记载同庄子书里描写的一样简略。
其实,只要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尾生高的抱梁柱而死并不那么简单,它留下了太多令人遐想的空间。唐代大诗人李白似乎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在《长干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诗中把男女之间的相约相望联系到了一起,暗示了这其中的爱的因素。
唐代裴铡《传奇》中《裴航》一则,讲到过一个爱情故事。它大略是:长庆年间,秀才裴航应试不中,四处周游后返回京城,行到陕西蓝田县的蓝桥驿。因口渴向一老妇求水,得以结识其女云英。裴航见这个女孩非常端庄美丽,顿生爱慕,遂向老妇吐露心迹。老妇就提出让裴航去寻找非常难得到的捣灵丹的玉杵,想以此来阻挠裴航对女儿的追求。谁知裴航历尽艰辛用尽钱财最终得到了玉杵,并在约定时间内来到蓝桥。那母女深感裴航的执著和言而有信,云英遂同裴航结为夫妻。(《见太平广记》卷50)这个故事,与庄子谈及尾生守信原本并无关联,它的结局同尾生的悲剧也大相径庭,但在流传中这两个故事不知为什么却被后代的文学家们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一个更加丰满动人的爱情故事。较早的有元杂剧家李直夫写的《尾生期女淹蓝桥》一本。可惜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从曲目名称可以看出此剧已经将尾生的经历同蓝桥加以结合。明朝戏剧有无名氏《蓝桥驿》一本(见李斗《扬州画舫录》记《曲海》目)和晚明吕天成的《蓝桥记》,这些故事主要寻着尾生的线索,大大增加了爱情成分,最后以魂断蓝桥的悲剧结尾。
清朝以来,以蓝桥为底本的地方戏剧和曲艺节目层出不穷。锡剧、淮剧、黄梅戏、评剧、吕剧、河南曲剧等都有《蓝桥会》,安徽琴书、四川灯戏、京韵大鼓、东北二人转和快板书有《水演蓝桥》。这些剧目虽然讲述的情节有繁有简,但故事的轮廓和主要人物却基本定型。
故事大略说:魏景元与蓝瑞莲幼小相识,青梅竹马,就在他们感情日深而且到了谈婚论嫁年龄时,蓝瑞莲的父亲听信媒婆的花言巧语,强行逼迫女儿嫁给一位年老又猥琐的乡间财主。一日瑞莲到井边汲水,巧遇一位非常面熟的人,那个人也回头望她,并借口口渴,向她讨水渴。走近后俩倾人终于认清了彼此的真面目,原来这位要水喝的路人,正是蓝瑞莲朝思夜想的情人魏景元。久别重逢,又悲又喜,蓝瑞莲把满腹委屈尽情诉说,魏景元也是肝肠寸断、感慨万千。他发誓一定帮助瑞莲挣断锁链。两人相约:当晚三更时分,在月下的蓝桥相会,一同远走高飞。夜晚,魏景元应约来到蓝桥。想不到山洪暴发,水漫蓝桥。魏景元知生命难保,便将衣服系于桥栏,示不失信,其身遂被滚滚的洪水冲去。等蓝瑞莲摆脱了公婆的纠缠,赶至蓝桥,寻不见魏景元,只看见了桥栏上的衣服。她顿时明白了景元的遭遇,就也纵身跃入水中,完成了两个人忠诚不渝的信约。从尾生高守信到魏景元与蓝瑞莲的蓝桥相会让我们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本来是为了进行道德教化的一个事例,却被艺术家们发掘出缠绵绯恻的爱情故事。蓝桥相会宣传的婚姻自主、坚守爱约在民间有着长久的生命力,这些广泛流传的戏剧和曲艺表演,让蓝桥同鹊桥(牛郎织女的传说)、断桥(白娘子的故事)一道,成了中国百姓感悟爱情、见证爱情的独特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