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人变身社会人广东在全国先行一步
在大生产、大贸易的时代,机场、港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是一个社会腾飞所必需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承担“安全网”、“稳定器”功能的社会保障,则是这些有形的设施之外,同样必需的社会自身的重大“基建工程”。
要全面构筑这一“基建工程”,难点在于,要将过去几十年形成的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转化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共济式的社会保险制度,让劳动者从“单位人”变身为“社会人”。这几年,广东又在全国先行了一步。
让社保网络“无缝”地连接起来,使很多过去没有享受到社保的群体得到呵护,是近年广东很突出的探索。比如,部分地区已解决的“早期下海人员”参保问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问题,全省推进了被征地农民社保制度,还将外来工纳入到医疗保险中等等。这些,“实惠”两个字,是最恰如其分的形容。
对一些制度设计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广东同样不回避。比如,有关社保关系转移接续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立足于全国统筹,养老关系转移时,只转个人账户部分。但现实是,目前国内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相当低,广东也只是做到了市级统筹,在“财政分灶吃饭、基金独立核算”的情况下,各地只愿转出而不意接收转入。广东由于农民工众多,“转移难”的矛盾相当突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广东省有关负责人明确表态:要首先制订过渡性的办法,解决群众的迫切要求。
扩大覆盖面、修改缝隙、完善制度……这几年,广东的社会保险覆盖面、基金积累数等都是“全国一哥”。正是种种大手笔,使这一社会自身的“基建工程”在广东日益完善。最直观的体现,由于有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险的呵护,人们自由择业的限制少了,抗击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强了,社会和谐,自然也有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