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边看报纸,也是一种享受。“以前是报刊‘煮’什么,大家将就着‘吃’什么。现在反过来了,大家想‘吃’什么,杂志就‘煮’什么。”在厦门市邮政局报刊图书音像发行局的王晓玲局长看来,这“煮”与“吃”之间的本末位置互换,正好反映了厦门市民在读报纸杂志方面取向的变化——越来越讲求自主选择性。王晓玲举了个例子来说明这个变化。“2003年非典的时候,健康类的报纸杂志就卖得特别好。”而在非典过后,健康报纸杂志的增长数量就加快上升,“每年增长20%-30%左右。
”这个增长速度相对其他而言,属于“飞快”的范畴。王晓玲说,这种应时而动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市民在通过报纸杂志密切关注周围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事件,而更重要的是说明,市民能够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判断,然后从报刊中遴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这就是她先前提到的自主选择性。其实在王晓玲看来,自主选择性具有更深的意义。“以前大家只要关心衣食住行就好了,可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兴趣在逐渐转向大范围内容的同时,也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变。”她所说的大范围内容,就是指城市、国家乃至国际内容的报刊越来越受青睐,而一些知识性刊物,如《中国国家地理》和《三联生活周刊》等也备受欢迎——她称它们为新生力量。报纸杂志从10年前的四千多种到如今的九千多种,厦门市民的订阅人数也逐年稳步地增长到现在的30多万人。“看报纸杂志的人越来越多,可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在家庭保健、休闲娱乐和时政新闻这三类报纸杂志成为市民阅读首选的同时,有越来越多针对性更强的报纸杂志也在厦门的读者群中渐渐流行。“适合自己的,能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杂志,这才是报纸杂志读者选择的标准。”王晓玲这样总结。